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读书成长季”活动优秀文章刊登(一等奖)

黑龙江宣传 昨天

编者按:


按照省委宣传部统一安排部署,从2020年5月中旬至6月末,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集中开展“读书成长季”活动。宣传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围绕必读书单,结合自身实际,保质保量地阅读了必读书目,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本次活动共确定26篇获奖文章,其中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8个、优秀奖10个。近期我们将陆续刊登获奖文章,今天刊登的是一等奖获奖文章,敬请关注。


真人·真理·真力量
——多维视角感悟《苦难辉煌》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陈 静

省委宣传部开展的读书成长季活动,必读书目有4本,其中3本书是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思想和人生经历的著作,其他方面的唯一一本是金一南教授的《苦难辉煌》,足见这本书的地位与份量。《苦难辉煌》不是新出版的书,而是2009年1月出版的,至今已经十年有余,但始终热度不减,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创造了连续加印二十几次,发行量过百万册的记录。阅读后可以说是精神受到了震撼,灵魂受到了洗礼!收获很大、感悟很多。《苦难辉煌》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我感悟它是一部“有用之书”,具体体现为“三有三用”:“三有”是指这是一部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史学著作;“三用”是指这是一部作者用心、用情、用力打造的一部鸿篇巨制(60万字)。时间关系,仅从“三用之书”的角度谈谈学习体会。


中国革命历史的“求是”之作。《苦难辉煌》之所以一出版就好评如潮,反响热烈,追捧者众多,而且引起高层领导关注,就是因为它不仅是一部求真求实之作,更是一部“求是”之作。这本书在中共党史著作中别具特色。一般来说,无论是党史著作还是革命史著作,主要是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也就是重点写发生了什么,或者说写“是什么”,《苦难辉煌》当然也写“是什么”,但重点是写“为什么”,就是说这本书是彻底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在第一版前言中,金一南写道“我从哪里来,我们从哪里来?”这种哲学之问、历史之问、价值之问始终像一条红线贯穿在全书之中。


金一南说自己写《苦难辉煌》,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曾经拥有一批顶天立地的真人。“他们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苦、不怕死,只为胸中的主义和心中的信仰”。金一南说,如果说真理是一支燃烧的火炬,那么率先举起这支火炬的,就是真人的手臂。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如果没有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再到邓小平这样一批又一批真人前仆后继、追寻真理,很可能我们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和徘徊。


《苦难辉煌》主要描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近百年的历程当中一段最为曲折辉煌的历程,就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道路上最复杂、最艰苦也是最具意义的一段历史,这就是红军长征的历史。这部书是以长征为主线,从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这个消息传入中国开始写起,到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时的历史结束。全书一共16章,直接写长征的占了大约10章,其余6章,也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长征这一主题,或者是“前奏”或者是“收官”。总之,《苦难辉煌》对中国近20年历史展开了深度的解读与追问,书名叫《苦难辉煌》, 也是充满深意,令人回味。


以往有关长征方面的著作,大多都是就长征而写长征。本书的视野却是极为开阔,站位极为高远,它把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放在探求国家命运和民族命运的战略高度来研究,放在国际大背景下来把握,把影响当时中国社会走向的不同主义、不同政治力量(主要有四种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联共(布)与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集团)综合在一起,这就不仅使读者了解到那一时期世界矛盾的同步发展状况,也将中国革命历史置于整个世界矛盾范围之内,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下加以考量,使得个别看似孤立的事件能够呈现立体感,是从一种战略思维、战略意识的角度来回望历史、点评历史。当然这种高超的驾驭能力是需要深厚积淀的,是非常有难度的,它来自于作者掌握了丰富的历史文献史料,不仅是国内的历史文献资料,还有对国外尤其是日本同期的历史资料掌握得也极为丰富。本书第二章、第五章和其他章节的部分段落,就是专门讨论日本当年政界、军界主战狂热现象的。


《苦难辉煌》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客观地叙述了它曾有过的失败。这种实事求是地的解读历史,是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坚守,是对历史的最大尊重,对我们党的尊重。成功是我们党的荣耀,失败也不能视为耻辱。成功和失败都是一种经历、一种财富、一个寻求真理的过程。每一次失败都孕育着成功,每一次成功又潜在着失败,这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历史规律。实事求是地解读历史,只能使我们对党、对革命、对伟人更加崇敬。作者在书中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国革命如果不走毛泽东开辟的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之路,不但不能独立于敌人,也不能独立于友人,中国革命也不可能成功。


毛泽东所指引并实践的这条路,是具有中国特色、实事求是的革命之路。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高瞻远瞩,气魄非凡。但他的伟大与非凡,并不说明他是万无一失的神,他一生也曾打过四次败仗。他是一位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的实事求是的伟人。他的伟大与非凡,并不在于那种被神化的预言,而在于他的实践,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实践。在斗争的实践中,他看到了蒋介石对枪杆子的运用,看清了国民党的庐山真面目。而从枪杆子身上,又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出路。在革命的实践中,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国情,看到了中国革命所要走的道路。所以他将根基扎在井冈山,而不在白区,更不在共产国际,而是在他深深爱着的那片实实在在的土地上,从而如鱼得水, 游刃有余。 


从共产国际视角来说,它并不看好中国共产党,曾经低估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斯大林最初也没有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和的领袖毛泽东身上。毋庸置疑,是中国革命的实践选择了共产党,确立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的磨难,超过了给予所有的其他政治团体和党派,这种磨难包括外部的围追堵截,内部的争论与妥协,以及不尽的跋涉、惊人的牺牲、大量的叛变,等等。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经历了如此的地狱之火,才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富有史诗般意义的壮举。金一南在书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共产党人坚信光说不练,注定失败,照抄照搬,也注定失败。正是因为它始终不渝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所以为它走出苦难、赢得辉煌打下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金一南教授多次讲,对我们党的历史人物,不管后来犯了多大的错误,甚至罪行,只要当时他做出了有益的贡献,我们就不能抹煞这些事实,这是我们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比如,彭德怀出了问题了,就把百团大战否定了;林彪出了问题了,就把平型关否定了,这能行吗?作者给出了明确的否定回答。他继而写道:“篡改者振振有词:不是为个别真实,是为历史真实。丢掉了个别的真实,真的能够获得历史的真实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金一南教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跳出政治桎梏,审慎地解读历史,深刻洞悉历史的细节,带给读者真实而全新的感受。


《苦难辉煌》特别注重对史料的辨析与重新认识。作者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作了深入的、独到的思考。如在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的分析上,以往书籍大多认为是“左”倾路线的错误占上风、毛泽东在党内受排挤所致;本书则认为“左”倾错误和敌人过于强大两方面因素共同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其分析既具体,又客观。试想,在中国革命最薄弱、敌我力量甚为悬殊的前提下,是不是仅凭“左”倾这一个问题, 就应该把失败原因全都归结到当年那几位中央领导人身上?显然,这种惯有的思维是缺乏理性的。作者在具体分析了敌我军事力量对比,分析了敌人借用外国顾问采取稳固的碉堡战,分析了前线的战况后,才得出这种严谨的、客观且公正的结论。


《苦难辉煌》之所以对历史给予极大的尊重,从事实出发,因为作者掌握了大量的扎实的史料,所以论述起来非常从容,非常有说服力。比如,他没有把国民党的将领描写成为愚蠢的草包,他认为国民党当中不乏人才,有的相当令人佩服。如果蒋介石或者地方军阀少几分私心,胸襟更宽阔些,深明中华民族复兴之大义,中国的历史有可能被改写。为了证实这一观点,他列举了国民党军队中一个名叫做李觉的湘军师长,差一点让林彪、聂荣臻等红军将领葬身湘江的例子。这些细节的历史真相,对今天的我们正确理解党的历史,恰如一把钥匙。


黑格尔说过一段名言:“历史题材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作家就永恒。”毫无疑问,金一南做到了!


理想信念教育的“激情”之作。阅读《苦难辉煌》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结论,这是一部彰显中国共产党“初心”的经典之作,是一部对党员干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鲜活教材。《苦难辉煌》对于加深对中国革命艰巨性、复杂性、曲折性的认识,激励我们党员干部进一步弘扬中国革命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极具现实意义。


中国红军为什么能创造军事史上的奇迹,完成史诗般的伟大壮举?《苦难辉煌》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抽丝剥茧,给出了有力的回答:是信仰、信念、信心和情怀。具体来说是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的执着信仰;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的必胜信念,是对事业、对革命、对北上抗日路线的信心;是“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人民情怀。这些信仰、信念、信心和情怀,激发出了气壮山河的力量,锻造了钢铁般的队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讲话中深刻指出的,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始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朝着这个伟大理想前行。


《苦难辉煌》描写了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整整两年攻坚克难、浴血挺进,中国工农红军以“铁脚板”丈量出二万五千里漫漫征途,树起了“长征”这座不朽丰碑。《苦难辉煌》用大量的史实和真实的故事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的不朽精神,让我们读者深切体会到了理想信念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力量源泉,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金一南教授说:“我写《苦难辉煌》,写那个时代,最终目的就是写那代人的真正信仰。”“先有真人,后有真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我一定要写出这批真人,他们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展现了空前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所以我特别想写这批真人。”《苦难辉煌》所揭示的,正是这种富含生命力、战斗力的坚韧之行,它把中国共产党人的韧性写得十分深刻,这种韧性就是一种真力量。


本书对理想信念的激情描述有三点印象深刻 :


一是描写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坚如磐石,历经千难万险终于从苦难走向辉煌,让我们体会到了信仰的强大的力量。比如,对“白色恐怖”下共产党人终剿不灭之谜的剖析。当时,共产党员只要被捕,便很难生还,书中称之为“顶尖的白色恐怖”。国民党的政治词汇中充满了“枪决”“立决”“立斩决”“见电立决”等字眼,如此腾腾杀气,为何共产党人终剿不灭?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死于日军之手,她牺牲前经受了日军极其残酷的折磨。当时日军对她的受刑过程和人体反应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对她的折磨超越了常人的想象力,所用手段极其残忍。赵一曼是如何经受住如此高强度的折磨的?从医学和生理角度已经难以解释。这样的革命战士何止千千万万!是什么力量让共产党人一次又一次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义无反顾地继续前进?《苦难辉煌》在作了种种分析之后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那就是信仰的力量!我经常设想,假如历史可以穿越,我身处那个时代、那种环境,能不能通过这样的生死考验?    


二是描写了历史人物对于“机会”的选择,让我们体会到了信仰的强大力量。《苦难辉煌》讲到,历史中确实有很多东西难以预测,正因为不可预测,所以充满机会,能否抓住机会,凭借的是各自的“素质”与“信念”。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关键判断、采取关键行动的是来自深刻敏锐的历史自觉。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朱德在关键时刻抉择的描述。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在他所率领的部队只剩下800人、四面都是敌人、缺衣少药、一些高级干部纷纷离开部队、思想极其混乱的严峻形势和关键时刻,表现出了坚强的领导能力。在军人大会上,朱德说“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的,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朱德的这番话,可以说是力挽狂澜,在当时即将崩溃的队伍树立起了高山一样的信仰。金一南说南昌起义留下的这点革命火种,因为朱德而得以保留,而且再也没有熄灭,这800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重要基础和战斗力的核心。


三是描写了历史人物经过大浪淘沙、跌宕起伏的命运以及真金火炼最终留下的真英雄,让我们看到了历史选择的公平性,体会到了信仰的强大力量。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共产党人的奋斗史。《苦难辉煌》在写人中写事,在写事中写人,涉及的人物有 300 多个,既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著名将领,也有国民党和其他政治力量中的各种人物,既有我们熟知的大人物,也有众多迄今仍默默无闻的英雄。在艰苦卓绝之中,尽管也有掉队的、逃跑的,甚至叛变的,但千千万万却是初心不改、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以及在历史长河大浪淘沙中留下来的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勇士和巨人,他们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我们说,历史研究需要理性思考、冷静分析,但我们在读这部书的时候,在感受鞭辟入里的理性分析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字里行间作者投入的极大热情与炽热情感。《苦难辉煌》通过激情澎湃的文字,把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依然坚定信仰,追求真理的大爱大义传递给读者。把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用流血牺牲铸就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都化作一个个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这种炽热真挚的情感深深感染了我们读者,使我们产生共鸣、受到教育。正如书中所说,“你可以忘记工农红军纵横十一省区,征程两万五千里,一路硝烟,一路战火;可以忘记不尽的高山大河,狭道天险,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左跟右随,围追堵截;可以忘记革命内部争论与妥协,弥合与分裂。但有一点你将永难忘怀:那就是长征所展现的足以照射千秋万代的不死精神和非凡气概。”毫无疑问,作为一名时刻关注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学者,金一南有一颗燃烧的心、他的语言充满激情,读了他的书可以点燃我们的激情,让我们热血沸腾!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注定没有未来”。金一南用的作品《苦难辉煌》诠释了黑格尔的这一深邃思想。这本书让我们确信,正是基于信仰的力量,信念的忠诚,苦难才能走向辉煌。


历史研究创作的“深耕”之作。之所以说《苦难辉煌》是一部深耕之作,首先是因为它是一部花费 15 年心血才写出来的著作。开始动笔前,金一南整理资料就用了两三年的时间,研读500多本书,整理200多万字笔记。写作过程中,金一南做了大量常人难以想象的资料查阅、积累工作。为了能够对一次会议、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作出准确、客观的判断,金一南对影响中国政治走向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联共(布)和共产国际、日本军阀等政治力量,分别整理出长达30年的大事年表。按照这张表,他对同一时期这几大力量作出的战略决策、指示和行动,进行反复的比较。将各派力量在同一时间的不同活动放到历史的横切面下审视、思索。从这个时间表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一时刻,敌人在做什么,友人在做什么,而我们又在做什么,行与思,因与果,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在这鲜明的对比中一目了然。可以说,研究的成果,思考的收获,一丝一毫都来自于板凳能坐十年冷的坚忍不拔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追求。对我们社科人来说,这或许是最值得深思和学习的地方。


我们说《苦难辉煌》是一部深耕之作,还因为它是一部作者在创作视角、体裁、写法等各方面精心设计、匠心独运的作品。


比如,它不像大多数的史学著作,而更像是一篇散文。整部书不是枯燥的文字和历史陈述,而是用独特的视角、新鲜的史料、生动的语言,用散文的笔法进行写作,文采飞扬,激情洋溢,使本书具有了恢弘的史诗价值,展现给读者一幅优美的画卷,读来让人心旷神怡、有种荡气回肠的感觉。谈到为何要采用这样一种文体时,金一南说,优美的语言可以赋予学术思想巨大的活力,可以让读者在流畅的阅读中学习历史、思索历史、联想现实。无疑,《苦难辉煌》的视角和写法,具有鲜明的金一南色彩。说它像散文,但它又不是随意写就的散文,而是作者长期潜心研究这段历史的结晶。整部书给人的一个深刻印象,便是作者是用科学严肃的态度在写作,阅读并运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凝聚了他多年的研究和思考。金一南既用史家的严谨治学精神研究历史,又用雅俗共赏的文风解读历史,让历史从书斋里走了出来,充分发挥“资政育人”的社会效果。作为社科研究工作者,感受到了作者在研究和创作方法上的创新,非常敬佩,心向往之。


比如,《苦难辉煌》并没有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来叙述。它打破了我们久已习惯的表达定势,采取穿插、倒叙、对比、联想等多种手法,甚至还有类似影视作品时空跳跃式的表达方式。这种大开大合的联想与对比,给人的感觉不仅是新鲜,还有一些从常规思维中难以得到的启发。作者把读者最想知道的内容或最大的疑问放在前面,尽早展现出来,以抓住读者眼球,使人能够一口气读下去,彰显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比如,《苦难辉煌》将个人命运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对个人历史展开追踪和描述。历史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只谈事件和群体,不谈个人或略谈个人,是以往同类作品的套路。在这一点上,作者的思路似乎更为明晰。虽然全书描写的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间中国革命的历史,但对于书中出现的人物,作者则采取追踪的方式,一追到底。本书中,作者不仅对读者熟知的革命烈士作出交待,也对那些今天我们已不太熟识的革命烈士都作了较为全面的交待。不仅如此, 对于那些在中国革命最为困难时期的变节者,也都一一作了交待。特别是对时任中央军区参谋长的龚楚的叛变,写得最为具体。龚楚当年在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几乎齐名,后来叛变革命,给党的事业造成无法估算的损失。作者追踪这位变节者,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龚楚回国定居,度完余生。由于占有的资料多,信息量大,在写到这些人物时,作者显得从容不迫,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对一些历史人物进行追踪,成为本书吸引读者的一大看点。 


最后,我想引用 《苦难辉煌》前言里的一段话:“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


无数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这一精神,并涌现了千千万万的英雄,作为我们这些后来者,除了仰望英雄们树立的这座精神的高峰,最关键的,是立足本职岗位,深入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先辈英雄的崇高精神,把他们所开拓的道路走得更久远,走得更辉煌。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