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读书成长季”活动优秀文章刊登(三等奖)

黑龙江宣传 3天前
编者按:

按照省委宣传部统一安排部署,从2020年5月中旬至6月末,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集中开展“读书成长季”活动。宣传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围绕必读书单,结合自身实际,保质保量地阅读了必读书目,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本次活动共确定26篇获奖文章,其中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8个、优秀奖10个。近期我们将陆续刊登获奖文章,今天刊登的是三等奖获奖文章,敬请关注。
   
黄土地孕育的领航人
——重温《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与《梁家河》有感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战继发
 
“一片黄土地,两代领航人”是指当年毛泽东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13年、习近平在延安的七年知青岁月,同一片黄土地,滋养、育出两代杰出的领袖。一个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一个领导中国人民强起来,引领中国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梁家河》可谓姊妹书,参照阅读,更觉内容丰满、受益更深。早在2018年10月,我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习时,就利用业余时间,认真阅读了这两部书。现在重温起来,仍然感慨万千。特别是对习近平重要成长经历乃至今天治国理政的渊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要研究评价一个人,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当代人物,都必须了解其成长过程、必须掌握他的故事,特别是童年青少年时期不平凡的经历。其日后的人生走向都离不开那时深深扎下的根,就如抹不掉的胎记。如习近平所言:“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

我在这里主要谈三个方面认识:一、脱胎换骨:思想重大转变与世界观的初步形成;二、血肉相连:与人民群众密不可分情感与扶贫情结;三、领袖气质:坚强的意志品质与攻坚克难的风范。

脱胎换骨:思想重大转变与世界观的初步形成。青年习近平心灵深处的彻底改造和思想升华,也是原自梁家河的艰苦磨砺才完成的。

文革酿成的家庭不幸,使习近平成了“黑帮分子”,也成了造反派打击的对象,想把他关进少管所。由于人满为患还没排上床位,习近平就响应毛主席号召,报名到延安下乡了。1969年1月13日,在北京火车站的站台上,在载着1000多人北京的知青开往延安专列上,哭声一片,车下送行的亲人也在哭泣,唯独15岁的习近平在笑,因为对他来说这是在逃命。

这些青年对延安圣地的梦想,很快就被陕北高原落后农村现实打得粉碎。习近平经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开始当地的老百姓对习近平的印象并不好,原因是在他的背包里有块面包长了毛,他随手把这块变质的面包扔给了狗。当地的老百姓没见过面包,就议论说他把这么好的东西喂狗。一传十、十传百,几乎整个延川县都知道了。正如后来习近平所说:“在上山下乡时,年龄小。又是被形势所迫下去的,没有长期观念,也就没有注意团结的问题。别人下去天天上山干活儿,我却很随意,老百姓对我印象不好。”这时的习近平感到彷徨、苦闷,他回忆说:“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当时习近平心灰意冷,不安心在延安插队了,于是回到了北京,当了“逃兵”。他到北京后,因为他的户口已经注销,被当作倒流人口抓起来强制劳动,被迫在海淀区埋下水管道长达四五个月。

后来,习近平来到了姨母齐云家,齐云也是陕北时期的老革命。她对习近平说:“那个时候只有坚决依靠老乡,找到老乡才能坚持斗争、坚持生存。哪有嫌弃农村生活艰苦、农民落后的道理?如果那个时候离开老乡,共产党员一天都活不了。”她劝习近平回梁家河。习近平接受了这次家庭革命教育后,决心扎根农村。重新回到梁家河的习近平,就像变了一个人,由原来的心浮气躁变得踏踏实实、吃苦耐劳,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直到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延安调研时,当年的小伙伴“黑子”王宪平见到他时,谈起两个人摔跤的往事,王宪平说:“那时候咱们年纪都小,不过我当年要知道你现在能当这么大的官,就不敢和你摔跤啦!”习近平哈哈大笑说:“你看你这是啥话嘛!”

延安的红色历史文化和陕北人民豁达、包容、厚道、奉献的集体人格,滋养了他崇高的政治理念,铸造了他不变的初心。习近平当年插队的延安地区,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地,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是毛泽东思想成熟地、也是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地。长征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的13年时间里,我们党以延安为中心,在这块黄土地上演绎了一场改天换地的伟大传奇。延安如此丰富而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内涵,自然会对北京知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习近平而言,这是父亲闹革命的地方,必然产生更加强烈的感染和滋养作用。他与梁家河父老乡亲的朝夕相处,得到了他们时时处处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到赵家河大队搞社教、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与在北京的遭遇有天壤之别,一个黑帮分子能当上大队支部书记,可谓迎来了政治新曙光,给了青年习近平更多的锻炼机会。所以习近平才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习近平曾回忆说:“插队本身。这是一个标志。界定着一个阶段。在插队之前,如果我有所获,我总感觉到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么在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 “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习近平还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综上可见,习近平在梁家河完成了脱胎换骨,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世界观的初步形成。

血肉相连:与人民群众密不可分情感与扶贫情结。革命家庭的教育与熏陶,使青年习近平就有了仁者胸怀。这种仁者胸怀遭遇黄土高原的贫困,就使他动了怜悯苍生之念和仁爱之心,渐渐萌生出扶贫情结。这里仅举数端,即能够体现出他那种厚重的人民情怀习近平在文安驿公社赶集,将身上的钱和粮票赠与乞食老汉;将相当于当时一个壮劳力一个月的口粮30斤粮票送给梁家河民办教师武晖去延安师范学校上学;在去清华大学上学临走前,到延安高鸣池家中辞行,临别时硬将50斤全国粮票送给高明池;梁家河村民吕侯生换上了骨髓炎,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很快寄来500元路费,让他到福州去治病,并承担了好几万元的医疗费,199910月病情复发,在山西做截肢手术,习近平得知后又为他支付了所有的医药费。

习近平清华大学毕业后当上了时任国防部长耿飚的秘书,这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绝对是上升通道非常畅通的美职,但他却要求下基层。耿飚说下基层锻炼是好事,也可以到野战军嘛。但他坚持到农村去,这与其七年知青经历有直接关系,于是就到正定县当了县委副书记。直到201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这个人是有农村情结的,1969年1月份插队,老百姓帮助我,他们有什么吃的都给我送一点儿。谁送我一碗酸菜,我说我今天的生活又改善了。现在,我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啊,我确实是发自内心地同情他们,我们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的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

当年习近平以一己之力,解衣推食。以其仁厚的心怀。竭尽所能来扶助贫困。习近平当了总书记后,将这份爱民之心化为中央的大政方针,把精准扶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提出来。其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其扶贫力度前所未有的。如果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如果没有对黎民百姓疾苦的同情、如果对农民兄弟的真挚情感、如果没有七年之的知青岁月的经历,是不会有今天这样的重大举措的。所以可以断言,习近平的扶贫情结是在七年知青岁月密不可分。

领袖品质:坚毅刚强的意志与攻坚克难的风范陕北农村非常落后,尤其是梁家河,与比其他知青一样,很快面临了“四大关”的考验,也就是“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每一关都十分难熬。与其他知青不一样的是,习近平还遇到了其他困难。有一次,习近平在其他大队,临时听说要到公社参加会议,再回到梁家河大队就来不及了,于是他跟着其他大队往公社走,见到了梁家河队伍,才加入进来。于是就有了“习仲勋的儿子不跟着红旗走”的流言,这在当时来说问题很严重。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练,恰恰锻造了习近平日后承担“天下大任”的意志品质。这在其攻坚克难,善做深入人心的思想工作中可见一斑。

习近平在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搞社教结束时,冯家坪公社党委书记赵廷璧,要留他在赵家河大队当支书。文安驿公社党委书记白光兴说:“你们想得美,我们的人才怎么能给你!”社教结束,文安驿公社党委就决定习近平入党,并担任梁家河村的大队支书。

在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任上仅仅一年多时间里,就干了多件亘古所无的大事。带领村民建立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并在全省推广,给全省很多地方的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和便利;带领村民打了第一口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带领村民在村里开办了铁业社,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结语

习近平到延安插队,是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时间最长。陕北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劳动生活,锻造了他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特别是在他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时候,做了很多实事、解决了很多困难。那时他就有为民办实事,不达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劲头。七年的知情岁月也让他更加了解了国情,贴近了实际、贴近的人民,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甘苦,培育了他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同时,延安的红色历史文化,以及陕北人民的豁达、包容、厚道、质朴、奉献的集体人格,给习近平强烈的感染。这一切不仅使仅青年习近平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而且也锻造出他的领袖气质与品格。所以,陕北七年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

守正创新  凝心聚力
不断谱写林区宣传思想工作新篇章
——参加“读书成长季”活动心得体会 
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  李佰铮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书籍是精神世界的入口,阅读或许不一定指向外在成功,但一定会带来内在丰盈。通过阅读,人们能获得知识、锻炼思维、开阔眼界,还能润泽心灵、涵养品格、塑造精神。按照我省开展“读书成长季”干部阅读活动要求,结合大兴安岭相关读书活动,我重点阅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书籍,进一步充实了头脑、开拓了视野,收获颇深。

一是多读书、读好书才能高扬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正确方向,不仅学不到有益的知识,还很容易被一些天花乱坠、脱离实际甚至荒唐可笑、极其错误的东西所迷惑、所俘虏。”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宣传部门负责人,这就要求在读书的过程中既不能什么书都看,也不能看什么书都成,而是必须把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首位,坚持读原著、学原文,学习学懂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根本立场和重大意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不偏向、在信仰上不背离。在这次读书过程中,我更加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之旗、精神支柱,必须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围绕全区工作大局,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更好地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林区落地生根,为扎实推进振兴发展汇聚起强大力量。充分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泛覆盖、直达基层、传播思想、引领风尚的阵地优势,运用更加贴近生活的百姓视角,更加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思想“破冰”实现行动“突围”,让这一思想之旗在林区大地高高飘扬,让这一精神支柱在林区百姓心中深深扎根,形成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推动各项工作展现新精神、新作为、新气象。

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才能立足新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学习的根本出发点,使认认真真学习成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工作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读书过程实际就是学习提高的过程。面对林区改革后的新方位、新起点,我们必须在读书的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把读书的立脚点聚焦到研究和解决问题上,深入思考研究一些重大课题,将读书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效,用工作成效检验读书成果。要深入开展示范荐书,地县领导特别各级宣传部长要精心推荐1本(套)书籍,提高职工读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完善“兴安万里·阅读有你”全民阅读品牌,精心组织好书推荐、读书分享、经典诵读、心得交流、征文活动等特色活动。要广泛利用电视展播、新媒体平台发表阅读作品等形式,动员百姓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跟上林区发展的时代脚步。

三是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聚焦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面对林区改革发展的新使命、新任务,领导干部担负着领导和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必须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计划性地阅读学习岗位职责和相关业务技能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尽快使自己成为本职工作的“能手”,本部门的“精英”。要读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书籍,自觉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切实提升能力素质、提高工作效率,防止执政出现偏差、误事误人。要将读书活动与讲好林区故事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大兴安岭“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产强”的优势,依靠得天独厚的“山”“雪”资源,把提高讲故事能力作为“四力”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来落实,在讲好兴安故事、传播兴安声音上迈出新步伐。

坚定文化自信  担当文化使命
奋力谱写龙江出版发展新篇章
——“读书成长季”阅读活动学习心得体会
黑龙江出版集团  李久军
 
按照省委宣传部关于开展“读书成长季”活动安排部署,本人认真阅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苦难辉煌》等重要著作,围绕“铭记奋斗历史,展望辉煌未来”主题,结合工作实际,重点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文化建设、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重要论述,同步加强拓展学习,在学习中,信念进一步坚定,视野进一步开阔,理论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我省正在加快建设文化强省,黑龙江出版集团作为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江出版业的“领航者”,要站在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的高度把握自身职能定位,自觉担当新时代文化使命,努力推出更多满足时代需要、体现时代水准、富有龙江特色的精品力作。必须把准把稳集团事业发展方向,勇担当,善作为,加快建设国内出版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全媒体文化产业集团,为新时代文化繁荣贡献应有力量。

做意识形态阵地的忠诚守望者。出版工作是点亮理想之光、播撒精神种子的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牢牢坚持“两个维护”,始终做到爱党、护党、为党,是出版人的首要任务,坚定主心骨、唱响主旋律、守好主阵地是出版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政治自觉,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新时代黑龙江“四大精神”,不断为奋进新时代凝心聚力。要时刻绷紧意识形态安全这根弦,努力炼就“火眼金睛”,严把内容导向关、内容质量关,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做体制机制改革的敢为人先者。改革创新是文化产业繁荣兴盛的强大动力和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这个文化产业加速迭代更新的时代,国有文化企业要担负好自身文化使命,必须不断把体制机制改革引向深入,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近年来,黑龙江出版集团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其最大的源动力来自改革创新。当前,集团改革上市工作已进入全面冲刺阶段。实现上市目标,将是集团改革进程中的一次重要飞跃,这将对龙江出版业振兴发展产生有力拉动,也将为龙江国有文化企业借力资本做优做强提供有益借鉴。面对难得机遇,我们要有勇立潮头、奋楫争先的精神,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咬定目标不放松,全力以赴推动各项改革攻坚任务落实,努力开创集团事业发展新局面,为打造国内出版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文化产业集团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做优质文化产品的专注创造者。多出精品是出版业的重要使命,是出版企业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树立龙版品牌,做优做强企业,归根结底靠的是推出更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优质文化产品。我们要时刻牢记,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我们的主业一直是出版,必须沉下心来抓产品、出精品、强主业。要发扬“工匠精神”,坚持精准策划、精细打磨、精品呈现,不断优化出版结构,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出版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要广纳良才、悉心培育、加强激励,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有情怀的出版队伍,为主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黑龙江出版集团扎根祖国边疆,既要努力向文化大省学习、向一线品牌看齐,也要坚持扬长避短、扬长补短,集中资源和力量,深挖区域文化优势和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要发挥“走出去”地缘优势,主动出击,扩大对外版权贸易合作,讲好中国故事、龙江故事,构筑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桥头堡”,为文化软实力建设贡献积极力量。

从乡土中国出发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探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牡丹江市新闻传媒集团  唐国东
 
“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七年知青岁月时的感言。

翩翩青少时,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稳定的关键期。习近平扎根陕北,认识基层、融入基层,与老乡同甘共苦、鱼水情深。“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在梁家河得以萌芽和实践。

当1975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跟随他从乡土中国出发,于“千磨万击”中日臻成熟,淬炼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引领党和国家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在梁家河这块最纯粹的乡土中国,陕北人民以正直、善良接纳年少的习近平,孕育出人民领袖的群众情感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02年发表过一篇题为《我是黄土地的儿子》的文章,叙述了知青经历,其中提到在上山下乡中形成了“黄土情结”,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成长进步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深沉的群众情感跃然纸上。

一个不到16岁的北京少年,如何能对“黄土地”情深义重?《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有着更详细的答案。

1969年1月,北京知青专列出发前,车上车下哭声一片,少年习近平却面露笑容。就在此前不久,他差一点儿就被送到少管所“黑帮子弟”学习班,只因人满为患才得以脱身。在那个政治动荡的年代,习仲勋无端受迫害,一家人在政治上都受到歧视,上山下乡对于那时的习近平无疑是最好的出路。

在陕北,质朴的农民对这群毛主席派来的娃娃关爱有加。贫困的他们拿出攒了一年的白面给知青接风,帮助知青缝补衣服,教给知青劳动技能,包容知青的年少不安,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了这群不谙世事的娃娃。

在如同家庭的环境下,习近平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闯过了“跳蚤关”“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大关。他吃苦耐劳、为人谦和、学识广博,加之处事稳重公正,很快成为梁家河农民心中的好后生。

“一个娃娃能犯什么政治错误!”得知习近平的身世后,陕北农民再次展现出纯朴的美德。没有错误思想束缚,对他也就没有任何歧视。在习近平插队期间,当地的干部和老乡们多次保护他,帮助他摆脱政治上的不利局面,使他摘掉了“黑帮子弟”的帽子,逐渐发展成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这就为他后来入团、入党、参与组织“社教”活动,乃至当村支书、被清华大学录取,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一番鱼水深情,正如习近平的大姨——老革命齐云同志教导他时所说:“战斗在抗日最前线晋察冀根据地,离开老乡,共产党员一天都活不了”。

1975年10月,习近平被推荐上大学。像当年乡亲们送亲人上前线、去打仗一样,梁家河家家户户请他到家里吃饭。离村时,全村男女老少把他送到梁家河沟口,还选了13位代表一直将他送到县城。那天,来到陕北7年的习近平第一次“落下了泪”。

脚下沾上多少泥土,心中便沉淀多少真情。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回到梁家河,他喊着乡亲们的名字,与大家坐在一起拉着家常。

从梁家河到全中国,对人民群众最真挚、最深沉、最厚重的情感造就了党和国家一代领袖,进一步固化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和9000万党员不懈奋斗的精神原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牢记践行初心使命,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民生疾苦放在心头,把改革发展责任扛在肩上,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乡土中国的落后与艰苦,激发出习近平为老乡做实事的志愿,铸就出人民领袖的群众立场之源总书记心里装着千百个“梁家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风雨兼程、访贫问苦,从黄土高坡到青藏高原,从零下几十度到海拔数千米,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遍布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听民声、察民情、思对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模范践行了人民至上的理念。

对此,与习近平一同插队的知青充满深情地说,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地方普通群众的生活很熟悉,与人民群众拉家常都能说到要害处,也能了解到实际情况。追根溯源,梁家河农村插队劳动磨炼学习的经历,让习近平总书记真切地感受到了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这正是他站稳群众立场的源头活水所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曾提到这样一个故事:习近平把知青灶的玉米团子让给老乡,换他们难以下咽的糠团子吃。后来发现,那些玉米团子老乡放着没吃,都留给家里的重劳力和孩子。这件事给习近平非常大的触动,老乡生活实在是太艰苦了。

书中还另外一个细节。1973年5月,周总理陪外宾到延安,看到解放多年变化不大,老百姓生活还这么苦,周总理很难受,流了泪。这件事对延安的广大干部群众影响很大。改变延安的面貌,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非常迫切的要求。习近平当时受到的触动也很大,他觉得应该响应和落实周总理的号召,要对得起陕北的老百姓。

从群众路线教育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我们要不断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是他对梁家河感悟与经历的高度概括。插队七年中,从参与梁家河大队管理,到当上村支书成为带头人,习近平殚精竭虑,带领老乡打坝、打井,建起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在那个以粮为纲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习近平冒着比其他人大得多的政治风险,带着乡亲们适度发展副业,办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增加了群众收入,实实在在地改善了梁家河农民的生活条件。其间种种,一如后来《之江新语》中写到的:“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

对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一位知青感慨到,从县到市到地区到省到中央,几十年这样脚踏实地干下来,他从来没有脱离过基层。这些工作内容比他当初在梁家河所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得多,但本质是相同的,那就是:群众需要什么,群众想要怎么办,干部就要带着大家怎么办。”

“梁家河有大学问”。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领悟到了人民立场的阵地,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干事业,立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随后的不懈实践中凝结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引全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陕北七年,习近平孜孜以求从群众中收获了答案,涵养出人民领袖的务实作风之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出自陆游的千古绝句,凝结了中国智慧关于知行关系的深刻思索,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感悟、践行其中哲理,正是他在梁家河七年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曾回忆到:“刚到农村的时候,经常有要饭的来,一来就赶。因为当时在我们这些学生的概念里,要饭的都是‘坏分子’‘二流子’,不知道当时那正是‘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粮’,老婆、孩子都出去讨饭,把粮食都给壮劳力吃,让他们忙春耕。”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却让习近平总书记念念不忘,将它写入《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感慨之处,就在于让自己认识到什么是乡土中国的实际所在。

古语有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青年习近平正是在基层历练中不断求真求实,逐步积淀出务实作为的厚重底色,为以人民中心的发展思想写下了实事求是的金色注脚。

一是讲话实。从知青到农民,从干部到群众,《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到的人,几乎都提到习近平开会讲话吸引人。有村民回忆说: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唯独习近平开会,他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积极参与讨论。他讲得有意思,讲农村的这些事,特别实在,都是跟社员密切相关的。

现在每每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我们都会感叹于人民领袖文风平实,又“金句”不断,令人深感接地气、连民心,归根结底还是想群众所想,说群众所说。

二是办事实。“他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从习近平首次从政,抽调前往赵家河大队开展“社会主义路线教育”,干部群众就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那时“文革”正处于“批林批孔”的高潮时期,当时所谓的“社会主义路线教育”,就是要以阶级斗争为纲,推行所谓的“大批促大干”“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但习近平在赵家河期间,看来看去实在看不到什么“阶级敌人”,也看不到什么“资本主义倾向”,没有开过一次批判会。老百姓对那些“抑孔尊法”“抓现代大儒”也根本弄不明白,不感兴趣,他们最关心的还是多打粮食,吃饱肚子。当时还有另一句大口号是“抓革命,促生产”,习近平对“批林批孔”之类的不过是支应一下,主要精力还是花在了“促生产”上。

“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一般人强烈。”从乡土中国中逐步成长成为人民领袖的习近平,为进入新时代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明确了作风建设的新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连续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四风”问题,取得了重大成果;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党性上进行了有一次集中“补钙”;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当年我人离开了梁家河,但是我的心一直留在这里。”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重返梁家河深,深情地说。四十余载初心如始,从“这里”出发,从乡土中国出发,习近平身携与群众结下的一腔真情、从群众中汲取的泱泱智慧、为群众谋幸福的坚定信念,一颗时刻惦念群众的心,又何止留在小小的梁家河,更是牵挂着中国每一个普通的小村庄、每一个平凡的老百姓。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