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洋: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汤 洋 来源:黑龙江日报 更新时间:2023-07-24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按照国家提出的“见人见物见生活”传承理念,我省对少数民族非遗采取记录式保护、研究式保护、生产性保护、活态式保护、整体性保护等方式进行保护与传播,取得了显著成绩。我省少数民族众多,非遗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丰厚的历史特色。推动少数民族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激发黑龙江的文化经济潜力。

      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指作品的创新创意,还包括动态过程、文化内涵、传承方式和非遗保护方式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工艺在我省少数民族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占据着较大比例,涉及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类别,因此我省少数民族非遗应该以传统工艺为切入口,以“用”字引领,加快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探索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

      发展非遗文化产业,能够创新文化业态,活跃高端市场和创意产业,丰富公共文化并带动旅游就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目前非遗产品及服务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满足精神需求型的产品及服务,如消费者欣赏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演出、曲艺等;二是满足功能需求型的产品及服务,如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方面的许多产品及衍生品等。当前,非遗产品及服务的品牌意识不断强化,种类不断拓展,主要形式有非遗衍生品、非遗旅游产品、非遗影视作品、非遗研学服务、非遗金融产品等。非遗产品以其稀有性、艺术性、地域性、异质性等特点高度契合大众多元化、个性化的精神需求,在产品再转化、再拓展、再辐射方面具有很强的发展能力。

      构建非遗文化产业创新业态

      推动龙江少数民族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以创意、设计为龙头,以名人、名品、名牌为发展框架,整合资源,采取资金扶持、项目扶持等方式,支持其发展民族工艺品产业,发挥民族工艺生产的技术优势,提升民族工艺品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整合建构独特的非遗产品产业链,把非遗产品做成高品质产品,将文化艺术资源变成生动、有内涵、有价值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从而提升创意设计水平,提高产业化配套能力,打造新文创产品品牌,构建综合创新业态,推动创意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文化引领。用文化提升品牌价值,深入挖掘我省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对鱼皮画、桦树皮画、剪纸等进行现代文化创意设计,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推进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形成独树一帜的“龙江设计”风格。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数字技术在创意设计领域应用,促进创意设计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设计开发创意新颖的动漫卡通形象,培育龙江特色原创IP,如各类型玩具、动漫形象模型、服饰配件、生活用品、文具或办公用品等。以IP授权模式与生产商进行生产制造,在线上推广售卖的同时进入线下景区,实现广告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进一步提高云展演设计制作能力,大力发展云展览、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等新业态。丰富创意理念和表现手法,鼓励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开展网络展演,促进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线上发展。

      三是创新金融服务。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文化创意产业金融产品创新,开发适合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优化融资结构,扩大文化创意产业直接融资规模。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投融资配套服务体系。

      四是加强人才保障。鼓励高校参与非遗创意设计人才培养计划,根据需要优化调整和增设设计相关专业及交叉融合专业。依托高校资源,举行学术研讨和课题研究。加强与国际国内一流设计类相关学科专业合作交流,推动创意设计进校园,支持创意设计机构与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训和实践基地。支持创意设计与“双创”活动深度融合,强化创意设计成果转化产业配套支撑,鼓励引导高校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在我省创新创业。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传承研究”阶段性成果)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