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勇:弘扬大庆精神砥砺严实作风 作者:陈立勇 来源:黑龙江日报 更新时间:2023-11-13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走过波澜壮阔的百余年历程,铸就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大庆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体现。新时代大力弘扬大庆精神,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局面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基本准则,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在波澜壮阔的大庆石油会战中,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中国石油人,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将对党忠诚的信念转化为加快发展我国石油工业的强大动力,仅用3年多的时间,实现一举“甩掉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伟大目标,铸就了中国石油工业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真正为国家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

      新时代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就是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并用实际行动诠释忠诚,始终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培育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铁人王进喜是求真务实的典范。他说:“办事情、干工作,不能光图表面,就是要‘三老’‘四严’,要里外一样才行。”他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重视油田生产质量,强调“要对油田负责一辈子,就是对质量负责一辈子”。

      新时代大力弘扬大庆精神,培育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就是要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提高政治站位、提高工作能力,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地生根,要以实的态度担当作为,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践行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咬定目标不放松,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真正做到谋事谋划实、规划计划实、政策措施实、执行操作实、结果效果实。

      永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本色

       以苦为乐、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是我们党成长壮大、成就伟业的宝贵财富。铁人王进喜在1963年纪念五四青年节大会上作报告,回忆创业伊始的情景时说:“1960年为什么要有也上,无也上,创造条件上?就是因为国际上有人封锁,卡我们的脖子,国家受难。油田摆在脚下,我们为什么不让它早出油,多出油,甩掉落后帽子?”永葆艰苦奋斗本色,就是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气神。艰苦奋斗贵在奋斗,在于将艰苦的磨砺转化为奋斗的动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条件,迎难而上,开拓进取。

      奋斗是党的精神底色,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道路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新时代大力弘扬大庆精神,永葆艰苦奋斗的本色,就是要牢记我们党的初心使命,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不断锤炼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奋力谱写新时代黑龙江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振兴新篇章。

      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

      铁人王进喜始终坚守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品性。1961年2月,王进喜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生产(井)二大队大队长后,在老母亲支持下,定下了一条家规:公家的东西一分也不能沾。自己带头执行,全家模范遵守。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新时代大力弘扬大庆精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就是要坚守共产党人的原则和底线,保持共产党人崇高的道德情操,不断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着力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党员干部要以实的成效检验能力作风,驰而不息深化能力作风建设,要以实的行动修身律己,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自觉做到清廉自守、廉洁从政、干净做事,一体推进正风肃纪反腐,严负其责、严管所辖,做良好政治生态引领者、建设者、维护者。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大庆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我们要从大庆精神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涵养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求真务实,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奋力开创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作者单位:大庆师范学院大庆精神研究基地,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智库开放课题阶段性成果)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