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把握东北抗联精神的基本内涵 作者:刘强敏 来源:黑龙江日报 更新时间:2022-09-26

      东北抗联是由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装,是中国抗日战场上一支开始时间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所处环境最恶劣的抗战部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14年抗日战争中铸就了以“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内核的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教育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向前具有重要意义。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要义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站在抗日救亡运动的前列,高举抗日旗帜,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迅速行动起来,驱逐日本侵略者。在14年的烽火岁月中,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战场的中坚力量,他们团结带领东北各族人民,英勇抗争,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也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联所展现出的不负时代的担当精神。

      东北抗联指战员始终心中有党,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后,他们千方百计寻求得到党的指示。1937年11月,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东北三省党组织依照各自的实际情况独立开展抗日斗争。杨靖宇在写给上级的信中强烈表达了渴望与党中央取得联系的迫切心情。1936年6月、11月,杨靖宇两次组织东北抗联第一路军西征辽西、热河省。由于各种原因,两次西征均未达到目的,但却彰显杨靖宇心中有党、胸怀全局的党性原则。1940年3月,赵尚志在给北满省委的信中写道:“我不能一天离开党,党也不要一天放弃对我的领导。”他始终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对争取民族解放的前途充满必胜信念,为中国革命胜利奋斗到底的决心毫不动摇。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是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基石

      在国家、民族遭受危难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根本利益,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动员广大民众组成东北抗日联军,同仇敌忾,义无反顾,奋起抗争,以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豪情誓死保卫家园,生动诠释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

       九一八事变后,正在指导满洲省委工作的罗登贤在北满党的高级干部紧急会议上表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一定与东北人民同患难共生死,敌人在哪儿蹂躏我们的同胞,我们共产党人就在哪儿和人民一起与敌人抗争!”在罗登贤的领导下,东北地区的抗日形势迅猛发展。罗登贤意识到,要取得抗战的彻底胜利,必须把自发的抗日斗争转化为有组织有领导的武装斗争,于是他决定创建一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部队。在罗登贤的指导下,东北的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为日后东北抗联的建立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一生英勇而壮烈。从事地下工作时,为保存党的秘密,始终抱定革命必胜的信念。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她抛弃小家,割舍骨肉亲情,走上反满抗日之路。在负伤被捕后,她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令日伪折服。她始终不忘共产党员的使命,捍卫民族尊严,用生命彰显铁骨铮铮、舍生忘死的民族气节,成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

      汤原县远近闻名富户黄有不畏日伪军威逼,以“毁家纾难”的决心加入抗日队伍。1937年深冬,他带领战士筹集粮食,被汉奸告了密。为掩护战友突围,黄有受伤被俘。敌人逼迫他带路寻找抗联密营,黄有决定将日伪军带进冰天雪地的深山密林,冻死、饿死他们。在一个寒气逼人的深夜,黄有趁敌不备逃了出来,将敌人丢在小兴安岭深处。日伪军冻死冻伤损失惨重,但当黄有被战友救回密营时,他因冻伤严重,无药可救,于第二年春光荣牺牲。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崇高风骨

      据不完全统计,东北抗联师以上干部100余人战死疆场,其中军以上干部就有30多人。在14年的抗战岁月中,东北抗日联军经历的艰难困苦难以想象。当年,日伪当局为了消灭东北抗日联军,曾疯狂推行“三光”政策,试图断绝东北抗日联军与群众的联系。由于敌人的封锁,东北抗日联军部队经常缺粮断炊,少衣无食,只能以嚼草根、啃树皮、喝雪水果腹。加之东北自然环境恶劣,冬季时间长,抗联将士经常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冰天雪地里生活和战斗。尤其在1938年以后,孤悬敌后的东北抗联,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面前,在挑战生命极限的环境下,没有被吓倒和屈服,这是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的生动再现。

      1938年春,由东北抗联第四军和第五军部分女战士组成的妇女团随第五军第一师从牡丹江下游远征五常。经过艰苦征战,原有30多人的妇女团仅剩下指导员冷云等8名战士。10月中旬,部队在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沿岸的柞木岗山下被敌人包围。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八名女战士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在背水作战至弹尽援绝之际,指导员冷云带领女战士们将手中最后3颗手榴弹投向敌人,背起受伤的战友,相互搀扶,毅然步入波涛汹涌的乌斯浑河,壮烈牺牲。她们中最大的23岁,最小的才13岁。八名女战士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极大激励、鼓舞着广大抗联战士英勇战斗,将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

      民族脊梁杨靖宇在岔沟突围战的危急时刻,面对敌人诱降坚定地说:“一个忠实的共产党员,一个革命的战士,为着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着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实不二的革命意志,是不会动摇的,最后胜利的信心是坚定的!”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激战中壮烈殉国。

      东北抗联精神历久弥新、代代相传,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宣传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将为加强党的建设、军队建设和治国理政提供宝贵精神资源,为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努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系东北烈士纪念馆馆长)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