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黑龙江地区是“北大荒”,社会发展状况一直大大落后于中原地区,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错误认识。事实上,古代黑龙江流域也有处于全国甚至世界前列的时候,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唐代的渤海国。
渤海国存在于公元698—926年,大体相当于唐中后期,是由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疆域包括今黑龙江吉林两省东部、朝鲜半岛北部和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核心在牡丹江流域。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巅峰之一,史称盛唐,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唐文化是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文化。渤海的社会发展程度与中原地区的差距很小,个别领域甚至超过中原。渤海社会发展的事实足以支撑我们这一结论。
气势恢宏的大都市建设。渤海人能够规划和建设规模宏大的城市。都城上京城(在今宁安市渤海镇)周长30多华里,仅次于唐长安和洛阳,位居全国第三。城内宫殿寺庙,高大雄伟,琉璃瓦熠熠生辉。街道里坊,整齐有序。东西两市,店铺鳞次栉比。抢阳、减柱等唐人高端建筑技术,在渤海的大型建筑物建设中都有应用。而且,渤海的建筑还使用了唐尚罕见的基础处理技术(地基打到冬季冻土层以下)、视觉效果处理技术。
自成流派的三彩技术。唐是中国三彩器烧制技术发展的高峰,烧制三彩器是当时东亚地区一个潮流,唐有唐三彩,新罗有新罗三彩,日本有奈良三彩,渤海人也能烧制渤海三彩。渤海三彩在釉色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留存下来的三彩熏香炉、三彩大缸非常精美,形制也与众不同。渤海的三彩器还得到日本上层社会的喜爱,成了对日贸易的输出品。
上京城出土的三彩大缸(现存于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
颠覆《本草》的白酒制造技术。渤海人还造出了中国最早的白酒,即蒸馏酒。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宋代以前中国人只能酿造度数较低的米酒,不了解蒸馏技术,不能制造度数较高的白酒,蒸馏酒技术是元代才从中亚传来的。而在渤海上京城出土的烧酒锅部件,说明唐代的渤海人就能够制造蒸馏酒。中国的蒸馏酒制造向前推进了二百年。
开榛辟莽的农业发展。渤海人对黑龙江地区的农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第一是引种水稻。水稻高产,但渤海以前黑龙江地区没有水稻的种植,是渤海人把水稻引种到今宁安一带,把我国的水稻种植区域扩展到北纬45度。渤海农业在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专业化生产的萌芽。有的地方普遍种大豆,有的地方普遍种水稻等。这种专业化的出现又导致了一些名优产品的出现,如卢城之稻、栅城之豉、丸都之李、乐游之梨等。这些特产很有名气,以至于中原地区的人们都有所耳闻,并记载下来。经过渤海人二百多年的开发,白山黑水间,多少榛莽变成了良田,多少荒山变成了果园,多少沉睡的荒野,变得屯堡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在东北的开发中,渤海人功不可没。
颇具感染力的音乐艺术。渤海人具有北方民族共同的能歌善舞的天性,上上下下都喜爱音乐。他们的音乐舞蹈特点鲜明,广受喜爱,与唐、三韩、林邑(越南)、日本的乐舞并列齐名,是当时亚洲乐舞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渤海音乐是在吸收了唐的雅乐、燕乐,以及高句丽乐,引进了唐的乐器,又结合了本民族传统音乐而形成的一个很有特色的音乐流派。它给中原音乐、日本音乐以一定的影响。日本人有时把渤海乐与三韩乐统称为高丽乐,说明渤海乐与三韩乐都受到原高句丽乐曲的影响,二者风格较为接近。渤海的音乐很有感染力,渤海国灭亡后,渤海乐还长期存在,是宋、辽、金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人很喜欢渤海乐,南渡后,渤海乐仍在南宋朝野流行着。到孝宗时期,保守、僵化、令人窒息的理学被宋统治者接受,理学的观念也渗入到音乐领域,认为渤海琴与胡庐琴等几种乐器“失之太浊,故闻其声者性情荡于内,手足乱于外”。为此,淳熙十二年(1185),宋廷下令“禁习渤海乐”。 理学给渤海乐这种不公正的评价也从反面证明渤海音乐非常动人,很有感染力。宋廷的禁令虽然把渤海乐逐出了宫廷,却无法彻底禁止其在民间流行。直到一百年后的淳祐、咸淳年间,渤海乐仍在南宋民间流行。当时的宴会等社交场合,常有音乐。“吹贝兼动鼓《渤海乐》一拍子至十拍子”。
此外,渤海畜牧业、渔猎业、政治军事制度、语言文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时人誉之为“海东盛国”,成为黑龙江古代史上最灿烂辉煌的一页。
(梁玉多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