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在创造创新中巩固文化主体性 作者:李峰 来源:黑龙江日报 更新时间:2025-07-15

      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具有创新性价值的概念,是中华文化在历史洪流中之所以能够立稳行远的有力支撑,也是中华文化能够拥有蓬勃生命力和卓越影响力的源头活水。文化主体性既是认识论层面上一个民族或国家对自身文化的自觉认知,也是价值论意义上的一个民族或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自觉认同和追求,更是实践论范畴中一个民族或国家对自身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巩固文化主体性就是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增强文化价值上的认同感、坚持文化建设的人民性。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论断。文化精神的独立自主是文化主体性的核心特质,是某一民族文化抵御外部文化侵扰、主导,并能够独立思索、具有可以遵循自身文化逻辑来进行判断、决策和前瞻的根本性力量和能力。因此,巩固文化主体性就是要保持文化精神的独立自主。

      当前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更加需要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只有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才能使中华民族始终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保持定力,站稳脚跟。只有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才能提高整合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才能扩大主流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建设好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不断增强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形成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一个民族只有正确了解、真心热爱、真正尊重本民族的文化,才能够使文化主体性的认知基础、情感基础和价值基础坚不可摧、牢不可破,才能令处于其中的民族在文化的寻根溯源中有所归属,有前行的目标和动力。因此,巩固文化主体性就是要增强人民群众对文化价值的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高度文化自信的民族,也是一个有着强烈文化认同的民族。正是这种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中华民族虽历经千年而生生不息。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高度的文化认同才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我们要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坚持文化建设的人民性

      坚持文化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显著标识。中国共产党继承、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这一基本立场观点,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文化的人民性为文化主体性的塑造提供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坚持文化的人民性包含着对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鼓励,不仅是对文化主体性的保障,更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动力支撑。

      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文化领域的鲜明体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创造的主体,是文化发展的根本依靠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强调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