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地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置于重要地位,不断加快绿色发展步伐,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以生态优势打造经济增长点、培育发展新动能。
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富集、生态优势突出,近年来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构建多元化生态产品产业体系。全面开发森林食品产业链。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向森林要食物、向林下要空间,大力扶持林下产品产业发展。设立“九珍十八品”省域公用品牌,引导蓝莓、桦树汁等品类向精深加工环节延伸。推动特色农产品高端定制化发展。持续挖掘资源潜力,积极探索高端农产品价值转化路径,重点培育精准化、定制型农业生产范式。
多样化开发森林湿地碳汇产品。一方面,黑龙江省已打造省级林业碳汇品牌“龙江绿碳”,创新构建了全省林业碳汇“一张图”。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各类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发展模式,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逐渐从单一资源交易向多资源协同发展的方向转化。
促进生态研学与康养服务的场景化创新。2025年,黑龙江省发布首批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单位,推动研学旅游基地规范化与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在康养旅游方面,多地结合各自自然资源条件有针对性地探索发展路径。其中,伊春依托其显著的森林生态优势,将“天然氧吧”打造成为极具辨识度的区域生态品牌。
与此同时,黑龙江省生态优势变现还面临一些现实挑战。表现为高附加值转化不足,虽已推出“九珍十八品”品牌,但其所涉品类仍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林下经济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产业链条相对较短。交易潜能亟待释放,黑龙江省碳汇资源禀赋优势显著,但市场转化率明显偏低,碳汇交易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交易活跃度较低,且社会认知水平滞后,制约生态价值实现进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具有资金要求高、投资回收期长等特征,且大部分生态项目需进行长期维护,由此带来的成本导致资金供给压力巨大。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优化对策
构建“三链融合”产业升级体系。一是技术链的攻坚,针对部分林下产品贮存、加工等关键问题,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行“企业需求导向型”研发合作机制,整合省内企业及科研机构资源,按需定制产品加工类技术改进方案。二是价值链的重构。进一步优化生态产品品牌建设,通过完善品牌认证体系、深入植入文化价值等方式增加生态产品品牌溢价。三是供应链的整合,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在特色产品产区设置前端产地仓,在加工后端设置共享工厂,统筹优化资源配置。
构建多层次市场体系。一方面结合多元化市场需求打造涵盖强制配额市场、自愿减排市场、普惠零售市场等多层级市场结构。另一方面,实行差异化的碳交易认知提升政策,通过推广区域碳普惠公共服务平台等方式,将低碳行为化作“绿色存款”,引导公众主动参与到碳减排工作中来。
创新资金循环模式。进一步推行绩效导向型动态生态补偿机制,将转移支付资金与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挂钩,以确保资金的精准、高效使用。探索生态资产证券化,利用林业、湿地等自然资源,将生态产品包装成“生态存单”或“绿色股票”,系统性开发生态资产证券化产品体系。构建金融反哺闭环,明确强制性偿付优先序,在生态项目获得收益后优先偿还社会资金,努力打造“市场自循环-资本自增殖”的可持续绿色金融发展格局。
强化专业人才梯队建设。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培养专业人才,聚焦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保护修复等关键领域定向输出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政策,针对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或显著经济效益的人才,给予更为丰厚的嘉奖和荣誉表彰,打造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注重基层人才培养,强化林农的教育与培训,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绿色发展与林区建设需求。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本文系2025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