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挖掘文化资源 增强精神力量 作者:高原 来源:黑龙江日报 更新时间:2025-10-10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自信才能自强。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也是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建设文化强国,离不开文明交流互鉴;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必须坚守和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黑龙江是人文荟萃之地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龙江文化在历史积淀与现代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深厚的影响力,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价值。

      多元文化一体筑牢文化根基

      在黑龙江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出显著的文化韧性特征,这种韧性体现为一种持续的适应与创新能力,即在遇到区域以外文化时,能够主动选择吸收有益成分,有效维持文化认同,并通过融合创新生成新的文化形态。唐代渤海国时期,渤海政权积极借鉴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同时保留了靺鞨族的信仰体系,呈现出制度层面吸收外来文明与精神信仰层面维系本土传统的并存模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在文化上融合了北方草原的尚武习俗与中原地区的礼乐制度,催生了兼具刚健与文雅特质的新型文化表达。中东铁路时期建设的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是文化交融的典型物质载体。这类建筑采用西方的建筑结构与布局,同时融入中国传统装饰母题和营造工艺,在中西建筑语汇的创造性结合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貌。

      黑龙江历史上多元文化交融互鉴的历程表明,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差异的尊重以及在互动中持续学习与创新能力,是黑龙江地域文化在历史变迁中保持活力和延续性的关键。它丰富了对于中华文明内部多样性及其动态发展过程的认识,也为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有效互动与共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文化力量

      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这些精神诞生于黑龙江地区不同历史时期,是黑龙江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其形成与发展植根于黑龙江人民应对挑战、建设家园的生动实践。

      在民族存亡的危难关头,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环境中浴血奋战十四载,以顽强意志捍卫国家主权。他们的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铸就的东北抗联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黑龙江的优秀精神在时代洪流中继续丰富。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誓言,正是数万大庆石油工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集体品格的凝练表达。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匮乏的物质基础,他们依靠人拉肩扛搬运设备、端水打井克服缺水困难,将自力更生的志气与科学求实的实践完美统一,铸就了工业报国的辉煌篇章。与此同时,北大荒精神则在广袤的黑土地上书写了农业拓荒的壮丽史诗。近百万转业官兵、知识青年和支边群众响应号召,战天斗地,将沉睡千年的亘古荒原建设成为稳固的国家级商品粮基地,不仅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更树立了边疆开发的卓越精神典范。

      由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共同构成了龙江人文化自信最深挚、最稳固的根基。植根于这一深厚的精神沃土,龙江文化所展现的开放包容特质、历经风雨而愈发坚韧的生命力,以及在实践中持续转化创新的强大动能,为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实践范本和精神滋养。

      以文化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

      黑龙江人民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取得的成就和展现的精神风貌,生动诠释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龙江沃土,物联网技术赋能中华大粮仓,智慧农业大幅提升产能与品质,筑牢了“中国饭碗”最稳固的根基。在大兴安岭地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天然林保护、生态修复与绿色产业协同推进,实现生态经济双赢。在大庆,石油工人保障油气稳产的同时,锐意技术创新、突破清洁能源,有力支撑国家能源安全。这既是对创新和敬业精神的时代传承,更是保障国家能源命脉的忠诚实践。当前,黑龙江省制造业正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新动能澎湃,为维护国家产业安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贡献关键力量。

      龙江文化自信的生命力,还源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同与自觉践行,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力提升了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科院,本文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项目阶段性成果)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