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辉:进一步加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作者:陈晓辉 来源:黑龙江日报 更新时间:2025-10-27

      理论若要影响深远,必须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科学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刻思考和科学判断,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懂弄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有助于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

      完善思想的体系性

      就理论创新而言,体系化是基础,为理论形成提供有序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从不同维度推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

      丰富了标识性概念。标识性概念是构建理论体系的基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在继前四卷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理念”等标识性概念后,对经济建设提出了“新质生产力”,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文化主体性”等标识性概念。

      提炼了思想精髓。逻辑框架确定之后,还需要进一步从中提炼概括出思想精髓,否则,这种体系是缺少灵魂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首篇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明确了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根本立场、立足点、基本遵循、实践要求、基础性方法、格局胸怀。“六个必须坚持”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也是这一思想的精髓要义所在。

      明确了立足基点。作为一种科学体系,在确定逻辑起点之后,就需要确定其立足基点,使其立足基点得以彰显。在明确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是走自己的路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深化思想的学理性

      对于理论创新而言,学理化是关键,为理论形成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原理基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从不同维度深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性。

      面对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课题,提出新质生产力理论。在解决时代课题中推进理论创新是学理化研究阐释的重要路径。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迎来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面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为解决这些问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四部分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等路径,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把中国推进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把创造性实践转化为理论成果是学理化研究阐释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一部分从八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即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遵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宏伟蓝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为文本依据,着力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进一步提升理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