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志刚:东北亚合作,制度设计该放大招 作者:笪志刚 来源:环球时报 更新时间:2019-01-14

      以平昌冬奥会催动朝鲜半岛南北和解旋风、中日和中韩关系显著转暖为标志,东北亚区域双边和多边关系出现久违的春风化雨。围绕东北亚区域和平与合作、聚焦区域归属感与一体化、摸索双多边的机制设计等“官产学研金”讨论日益热络,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日韩FTA通商谈判、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RCEP)等积极元素迭出,都使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愿景渐入佳境。

      只是愿景虽好,但就当前情况看,东北亚区域合作仍然应了那句“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话。与双边改善关系一步紧似一步、多边营造向好氛围不遗余力相比,引领区域合作的堪称真刀真枪的火力还面临明显不足的尴尬。换言之,与东北亚地缘、安全、外交、政治呈现的信赖加深、共识扩大、理解增强的趋势略不同步的是,区域合作的制度、机制、体系设计明显滞后,这不利于各方挖掘合作的潜力与机遇,以至于不少人在热议新一轮转圜机遇时,或多或少夹杂了一丝恨铁不成钢的担忧。

      那么,如何才能让年初以来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尽早形成“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局面呢?笔者认为或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多边设计,顶层推动,企业跟进,民间响应,形成与深化区域合作共识相适应的配套机制和区域规则,推动经贸合作的双边机制创新、多边机制落地。

      一是以让渡意识推动区域内早日形成制度性通商机制。从国际通商合作历程看,任何通商制度从谈判到构建成功,既需要锲而不舍维护本国基本利益,也需运用妥协艺术,做些必要的让步乃至牺牲。中日韩FTA谈判处于达成协议的关键节点,RCEP也在朝着草签做最后冲刺,以双边让步和多边让渡推动区域通商合作迎来制度上的突破,这些都可谓是稍纵即逝的机会,即使再难也应抓住。东北亚区域这轮转圜不应也不能后退,历史不会总是青睐东北亚,说此次制度性能否突破将考验东北亚各国的智慧与勇气并不为过。

      二是以智力交流推动区域内早日形成统一性人才市场。21世纪既是智力和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也是区域一体化带来的跨境智力与人才空前交流的时代。当前东北亚各国都在聚焦智力合作打造软实力,推动人才交流构建竞争力,修改新规确保辐射力,利用中日韩同受儒家文化圈影响、东北亚各国地缘接近以及文缘相通人缘相亲的优势,推动以放松跨境劳动力转移、深化中高端人才资源共享、借鉴活用银发和女性阶层经验、联合成立东北亚大学为中心的合作,早日形成统一和规范的东北亚人才交流市场时不我待。

      三是以倡议对接推动区域内早日形成互补性受益模式。东北亚区域是国家和地方乃至区域倡议、战略、政策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营造双边和多边对接最具潜力的区域,从“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和“草原之路”对接,到中日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企业第三方合作,从韩国提出半岛新经济地图扩大半岛对接东北亚合作,到中俄在远东地区合作规划落地,东北亚各国国家、地方乃至区域对接的互补性和受益性成为广泛共识,让这种对接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就是互补与受益多边化,从三边到六边,东北亚既是试验田,也是当仁不让的示范窗口。

      四是以旅游文化推动区域内早日形成突破性合作领域。毋庸讳言,东北亚区域目前的双多边合作还较脆弱,一些领域还受国际和区域形势掣肘。这种情况下,旅游和文化在缓解东北亚区域合作负面影响,有效降低区域地缘风险,提升区域一体化的归属感、亲和力及感染力方面不断显现正向拉动作用,当务之急是让这个领域的合作机制化,成立东北亚旅游共同体和共建旅游自贸区应成为这轮深化合作的应有之意义。

      五是以合作示范推动区域内早日形成外溢性波及效应。欧盟、北美自贸区、东盟自贸区等给国际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也给规避相应风险和修正问题带来参照。东北亚区域的多边合作不会一蹴而就,但未雨绸缪,从推动的各个阶段让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具有不可逆性,让东北亚合作的摸索具有外溢性和波及效应,让区域内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的合作具有可复制性,给现阶段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等内顾倾向加剧但未来必然坚定走经济自由化的国际社会树立一个创新示范,这是东北亚区域合作呼唤多边机制、制度机制和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也是不让人们再次对东北亚失望的努力目标。

      【注】文章刊登于《环球时报》2018年12月10日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