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元君:不断赋予铁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作者:孙元君 来源:黑龙江日报 更新时间:2019-10-09

      在新中国砥砺前行70年和大庆油田开发建设60年的奋斗历程中,铁人精神一直是指引龙江大地不断发展进步的宝贵精神财富,长期以来激励着工业战线人们无私奉献、忘我拼搏。铁人精神是20世纪60年代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在大庆油田开展的石油大会战中所展现出的以爱国主义、忘我拼搏、艰苦奋斗、科学求实、无私奉献为内涵的伟大精神,是黑龙江人民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建设现代化新龙江的新目标和新征程,我们更加需要传承弘扬铁人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奋力走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新路子。

      弘扬铁人“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奉献精神

      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为了解决国家建设急需石油的燃眉之急,“铁人”王进喜等全国各地的几万名职工和3万名转业官兵,面对物质、自然条件极其困难的严峻形势,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一举拿下了大油田,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可以说,爱国奉献是铁人精神的原动力,大庆油田就是这一爱国奉献精神的物质结晶。新时代,龙江儿女应当继续传承铁人精神,为实现新的历史使命努力奋斗。

      一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对党绝对忠诚,自觉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党护党。二要继续走龙江特色农业之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继续做好维护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的角色,成为引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三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省委十二届四、五次全会精神,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八字方针,通过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路子。四要坚持利用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发展中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使龙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典范,以美丽龙江推进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五要大力推进龙江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打造龙江发展新品牌,使龙江成为国家经济结构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中的新引擎。六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推进“接、放、管、服”功能的落地展开,营造更加适合市场主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政治环境和法治环境。

      弘扬铁人“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开拓创业精神

      开拓创业是铁人精神的主题,铁人精神是在大庆油田创业进程中形成的,也是在我国石油工业的开拓奋进中不断发展的。在大庆油田建设中,生活和生产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在这样的非常条件下,王进喜喊出了“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他带领1205钻井队的几十名硬汉,人拉肩扛卸运钻机,盆端桶提运水抢开钻,只用5天零4小时就打完了大庆会战的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纪录。在打第二口井时,发生了井喷。为了制服井喷,王进喜顾不上腿伤,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老一辈创业者们团结一心,战天斗地,以“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优良作风,构建起了开拓创业的精神内涵。如今,我省要走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路子,就要彰显铁人精神。我省正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攻坚期和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以“行百里半九十”的韧劲,努力在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建设现代化新龙江上大有作为。

      弘扬铁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奋斗自强精神

      奋斗自强是铁人精神的优秀品质,铁人也曾经说过“井没有压力不出油,人没有压力轻飘飘”,大庆油田的骄人成绩就是在铁人奋斗自强精神的感召和指引下一步步取得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创新态度和工作作风。就是对这一精神内涵的最好诠释,在生产生活资源极其匮乏的条件下,石油工人们没有抱怨发牢骚,没有坐等国家的补贴和援助,而是依靠苦干、大干、快干以及巧干的方式实现了要建设大油田的目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迹。在新时代现代化新龙江建设的新征程中,我们依然要秉承铁人奋斗自强的精神,开创龙江发展的美好明天。

      一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着眼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升级。二要立足自身,坚持问题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促发展,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全力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三要坚持以过硬作风推动改革攻坚任务的顺利实现。全省党员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发挥头雁作用,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要有敢于担当的宽肩膀,强化推进改革的自觉;要有勇于自我革命的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要俯下身子,撸起袖子,真刀真枪地干,切忌形式主义;要久久为功,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