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省社会科学院组织省内外70余名学者团队历时8年编撰而成的《黑龙江通史》,是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重大委托项目和黑龙江历史文化研究工程核心项目成果,也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全书分“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辽金卷”“元明卷”“清朝卷(上)”“清朝卷(下)”“民国卷”“沦陷时期卷”“解放战争时期卷”10卷,共530余万字,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黑龙江通史》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支持下我省学术文化建设的重大成果,对我省不断厚植人文积淀,夯实文化自信基础,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开发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文化强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现将黑龙江历史文化研究工程实施8年来的工作综述和《黑龙江通史》各分卷主笔学者撰写的编撰工作体会文章集中刊发,以使广大读者更全面深入了解《黑龙江通史》的主要内容、学术创新和编撰工作经验,进一步推动历史文化学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助力我省文化强省建设。]
清朝前中期是指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开始,到清道光三十九年(1839年)中英鸦片战争前。在这一历史时期,黑龙江地区各族军民在清代国家的统一和边疆开发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这一时期是黑龙江地区在中国大一统体制下军政管理机构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清代以前,中央王朝对黑龙江地区的管辖,是以羁縻政策为主的管理模式。清朝在统一黑龙江地区后,将其置于东北特别行政区之内,设立宁古塔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直接管辖。清朝政府派重臣作为封疆大吏担任宁古塔将军和黑龙江将军,下设副都统分驻各城,采取军政合一的驻防八旗管理模式,辅以盟旗制和边民姓长制进行有效管理。在对俄外交和军事防御体系建设上,也取得较大的进展。
其次,这一时期是黑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宁古塔城、瑷珲城的兴建和驻防八旗体制的建立,黑龙江地区出现了官庄和八旗屯田。中俄雅克萨战争以后,墨尔根城、齐齐哈尔城、阿勒楚喀城、三姓城等八旗驻防城和驿站驿路相继修建,加之大量的汉族流人和流民进入黑龙江地区,这里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城镇交通等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再次,这一时期是黑龙江地区民族发展的重要时期。清初以前,黑龙江地区的土著民族还处于原始民族的发展时期和奴隶社会民族的早期,族称混乱、界限不清。康熙初年,随着雅克萨战争的胜利和清朝政府对黑龙江地区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黑龙江地区的土著民族如达斡尔、索伦(鄂温克)、鄂伦春、赫哲、费雅喀、库页等族族称逐渐统一和固定,各族之间的界限也日益分明。与此同时,经过清朝初年的大规模迁徙,黑龙江地区各族人民都有了自己的居住地,形成了现代黑龙江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对现代民族的形成、分布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最后,这一时期是黑龙江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清朝初年,黑龙江地区以游牧文化和渔猎文化为主,社会文化较为原始落后。随着驻防八旗体制的建立和汉族流人、流民及回族等移民的到来,中原等地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汉文化传入黑龙江地区。这里出现了满洲八旗官学、义学,满洲文化得到迅速发展,汉族流人开办的私塾等使这里的教育得到初步发展。史学、文学及社会风俗等在满汉文化的影响下也有所进步和发展。
对清朝前中期黑龙江历史的研究,既要运用清初的满文档案,历朝实录、会典及黑龙江地区汉族流人笔记等历史文献和档案史料,也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东北及黑龙江地方史的著述、研究成果、考古发现,并参考当时俄国入侵者的报告、使团官员的笔记以及朝鲜实录等资料对黑龙江历史进行记述。遵循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原则,全方位地阐述清朝前中期黑龙江的历史,突出抗俄斗争与边疆防御、边疆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移民与边疆经济开发、边疆经略与边疆治理、边疆社会与边疆文化,以较浓重的笔墨对黑龙江重要的历史问题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