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新时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新探索 作者:王婷 来源:黑龙江日报 更新时间:2020-09-07

新时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新探索

——《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复杂性研究》书评

王婷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精神之“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核;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总开关”,是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孕育、形成和发展的红色基因;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时代价值意识的精华,是一套科学的、合理的价值标准。信仰教育问题是当代中国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复杂性研究》(练庆伟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聚焦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可能与实现的复杂问题,是典型环境中典型主体的典型事件的研究。

       阐明了信仰教育与信仰传播、信仰教育与信仰自由的关系。关于信仰教育与信仰传播的关系,作者认为,教育是信仰传播的一种方式,但根本上教育是一种整体的社会文化氛围熏陶、一种系统的真善美观念培育,是人的复制和人的造就。教育成为信仰的传播方式,只在人的复制这一点上,两者才是重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超越传播、高于传播,是创造性的价值认同过程。关于信仰教育与信仰自由的关系,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经历着社会信仰个体化和个体信仰社会化的交织过程。信仰教育不仅提供了精神世界的粮食,还给予主体如何获得、甄别信仰的智慧,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规范性一面并不是以约束人为最终目的,相反以促进人的信仰自由为最终目的。本书在理论阐释的同时,回应了现实的困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种“洗脑”教育的误区进行了驳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探究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的复杂性。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将分析的视角由宏观转向微观,由大比例尺地图的描绘转向由表及里的刻画,以试图由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出发理解信仰的生成。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作者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在本质上不再是“同一性认同”,而只可能如有机体器官一样的和而不同的“统一性认同”;在认同形式上也不再是“强制性认同”或“教化性认同”为主,而主要是“生成性认同”。同时,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还提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状态有信仰者、徘徊者、不信仰者之分,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当中存在着自觉不自愿、自愿不自觉、自觉且自愿的不同境界。作者在这里的研究样本虽然不是具有“代表性”的统计学意义上的样本,但是具有“典型性”,体现了某一类别的重要特征,为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揭示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环境-教育-人”的复杂关系。信仰教育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同时这种理念、追求也必然落实于实践、操作层面。作者认为,学校教育系统可分为行政系统、管理系统和教学系统,这三个子系统构成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其合力相对于大学生是一种外在刺激,大学生作为能动性的主体将对此作出反应,并与其已有的“图式”进行整合,消化吸收,从而将外在合力与内在合力结合形成“场效应”。在对“环境-教育-人”的关系分析的基础之上,作者提出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该坚持的基本教育信念和路径,为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操作性的理路。

      信仰问题是现代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练庆伟博士的研究不仅提供了有益的学术观点,而且也有利于将读者引到前沿,登高远眺。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