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院党委班子的全力支持和全所的共同努力,东北亚所获得了全方位,多层次,多个国别的发展,近年来所班子把“走出去、请进来”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实现方式,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学术交流能力、科研水平、人才梯队建设等诸多方面进入建所以来最好时期。其中,人才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人员梯队等方面都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东北亚所现有13人,其中正高3人、副高3人、助研3人、助研以下4人。全所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共7人,其中博士1人,研究生5人,基本实现硕士化;在职称结构上看,助研3人,实习研究员4人,比例呈均衡发展态势。这些成绩有赖于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所党政班子团结一致,全所老中青三代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
问:请您介绍一下青年培养方面的举措。
笪志刚:第一,全所党政班子对年轻人的培养工作高度重视,这与我院的战略部署一脉相承,在东北亚所制定的所级“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对青年培养有明确措施,在每年全所的工作计划中,都有青年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简单地讲,“第一培养,第二使用,第三发现”。第二,倾尽全力支持青年人开拓国际视野。具体地说就是大力支持青年人员“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指的是采取“个人拿一部分,所里拿一部分,课题拿一部分”,让青年人走出去开阔视野。研究一个国家,不能对它缺乏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否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青年学者未来的学术思想深度、站位高低;“请进来”则是利用我院每年的东北亚论坛等机会和便利渠道,接触俄、日、韩、朝、蒙等国家的专家学者,通过接触,也能推动国际问题研究的意识,从更宽的视野推动学术研究。第三,对青年科研人员获得的成果给予奖励和补贴。青年科研人员在撰写和发表了高质量论文后,立即按照等级给予奖励;同时在科研人员购买图书、出版著作、论文发表等给予补贴,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为3名学者出版著作发放补贴共3万元。第四,从外围,积极为青年人申请课题、发表论文构建铺垫学术道路。所领导和专家主动将学术资源分享给年轻人,为他们找到文章发表的载体的,构建人脉和学术圈子。在内部,督促年青人积淀科研知识和能力。通过召开以年轻人为主的小型学术交流会鼓励青年人锤炼学术和表达能力。第五,锤炼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针对科研人员的不同特点在学术上予以不同侧重和关注。在学术研究风格上,本土学者注重宏观,海归学者注重细节,但都要求他们具有团队意识和资源共享的意识,在参加各种学会、论坛后,会议资料和论文集必须做到资源共享,使每个人学术信息获得量达到最大化。第六,在生活上帮助他们,关心他们,以老大哥和过来人的角度介绍成败感悟,为他们的人生规划做出指引。
问:请您介绍一下青年培养工作中总结出哪些经验:
笪志刚:第一,政治和业务并重。国际问题研究都是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政治导向必须与科研业务相结合。国际问题研究是国家外事、外交、对外方针政策在科研上的体现,外事无小事。第二,科研和外语相结合。作为国际所,外语水平不能只满足于简单交流,还要体现在学术交流的高度和深度上。第三,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有条件时尽可能做到走出去,条件受限时也要做到请进来。第四,学科整体发展与学科设计相结合。通过专业定向,使每一个青年人都避免游离于主流研究之外。实现吻合最大化,避免冲突最大化,同时充分尊重年轻人个人选择。第五,一流研究所创建与一流青年人才培养相辅相成。一流研究所要培养一流人才,一流人才由一流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厚积薄发,集腋成裘,如何将璞玉雕琢为宝石,值得深思。第六,党政班子的配合非常重要。我所党政班子不遗余力培养、细心挖掘、大胆使用,为全所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第七,建议将来院里考核一流所,应纳入更多青年人才的评价指标,青年发表论文的质量、在学术圈子的影响力都应该作为考核权重的具体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