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主要著作中人的问题研究——专访陈晓辉副研究员 作者:超级管理员 来源: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更新时间:2015-06-03

       陈晓辉,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法学硕士。黑龙江省政治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党建研究会理事 , 中国人学学会会员 。撰写专著1部;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学习与探索》、《理论探讨》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5篇,多篇研究成果获不同级别和种类的奖项。以下是省社科院网站记者马羚对陈晓辉副研究员的访谈录。
     

       问:从以往发表的研究成果看 , 您一直关注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 , 而最近三年您的研究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 就是一直在关注恩格斯的人学思想。您选择这种学术取向是基于什么考虑呢 ?
      陈晓辉:这要从我的学术经历和思想认识变化谈起。我最初的研究领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 我循着学术前辈的足迹,首先对马克思的人学进行了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创立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使我很困惑:为什么国外及我国有一些人却错误地认为“人”不在恩格斯的视野中呢?这促使我开始转向对恩格斯的文本研究。
       问:可见您是以文本为突破口对恩格斯的人学展开研究的,您认为采用文本研究恩格斯人学很有必要吗?
      陈晓辉:特雷尔•卡福(Terrell Carver)曾经说过“恩格斯本人对马克思的真知灼见的运用很少有人考察,因为恩格斯的思想几乎从来没有被当作独立的研究对象。”基于此,我采用了阅读恩格斯的原始文本,通过文本看他究竟说了些什么并理解其话语背后的逻辑。这样做的自然结果是,人们惯常印象里对恩格斯的种种误解,全都不攻自破。
       问:通过阅读您能发现恩格斯对人学的阐发主要集中在哪个时期吗?
      陈晓辉:确实如此。1820年11月28日,恩格斯出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在外祖父强烈人文精神的感染下,恩格斯从小身上就洋溢着深厚的人文关怀。童年时期,在上下学的路上,当恩格斯目睹广大工人群众繁重的体力劳动、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贫苦的生活状况时,他表现出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极度忧虑。1837年9月,在离中学毕业还有整整一年的情况下,恩格斯就带着这种浓浓的人文关怀走向了社会,开始经商。经商后,恩格斯并没有放弃学习,而是经常彻夜不眠地阅读各种报刊、杂志和进步著作。此间,他受施特劳斯的影响阅读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等著作,提出了带有明显黑格尔人学痕迹的“世界历史是自由概念的发展”的观点。这是恩格斯人学研究的起点。1894年,是恩格斯去世的前一年。意大利作者朱泽培•卡内帕请求恩格斯用简短的字句表述未来社会主义纪元与但丁时期旧社会的区分时,恩格斯就推荐了《共产党宣言》中表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核心价值的那段话。由此可看出,直到去世的前一年,恩格斯还坚持人的问题是他和马克思创立理论的主题。由此看来,恩格斯关于人的研究是贯穿其一生的。
       问:那么,恩格斯关于人的研究是否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呢?
      陈晓辉:是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37年9月—1844年8月)恩格斯独立探索人的学说;第二阶段(1845年3月—1883年3月)与马克思共同探索人的学说;第三阶段(1883年3月—1895年8月)恩格斯独立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
       问:恩格斯在独立探索人学时期都有哪些论著和提出什么主要观点?
      陈晓辉:1837年9月,在离中学毕业还有整整一年的情况下,恩格斯就带着浓浓的人文关怀走向了社会,开始经商。经商后,恩格斯并没有放弃学习,而是经常彻夜不眠地阅读各种报刊、杂志和进步著作。此间,他受施特劳斯的影响阅读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等著作,提出了带有明显黑格尔人学痕迹的“世界历史是自由概念的发展”的观点。经商使恩格斯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底层劳苦大众的生活,1839年,恩格斯匿名发表了《伍珀河谷的来信》,在文中他这样写到:工人们“从早到晚蹲在家里,弓腰屈膝地坐在织布机旁,在炎热的火炉旁烤着自己的背脊”,但工资却低得可怜,“特别是伍珀河谷地区的工人,普遍处于可怕的贫困境地。”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恩格斯对人的问题的探索,从一开始就是以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劳动者的现实生活为焦点的。
      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恩格斯在柏林服兵役。在服兵役的同时,恩格斯经常到柏林大学旁听哲学课程,和青年黑格尔分子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研究了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此间,恩格斯发表了《谢林论黑格尔》、《谢林和启示》、《谢林——基督教的哲学家,或世俗智慧变为上帝智慧》三篇震动当时思想界的论著。恩格斯在批判谢林对黑格尔的攻击时,提出了“神学的秘密是人类学”、“自然界的宠儿即人”、自然界的本质是自由和自我意识等带有明显黑格尔痕迹的人学观点。
      经过军营和校园的双重洗礼后, 1842年11月下旬,恩格斯到了英国的曼彻斯特。在曼彻斯特同工人的密切交往中,他亲眼看到工人们讨论问题都是“从经验和确凿可靠的事实出发”的,都“是以‘真正的事实’为立足点”的,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对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1843年底,恩格斯写了被马克思称为“天才大纲”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一书。在书中恩格斯首次较系统地论述了他的人学观。恩格斯认为,生产包括“自然的、客观的方面——土地和人的、主观的方面——劳动(包括人的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劳动是生产的主要因素,是财富的泉源,是人的自由活动”。后来,又陆续完成了3篇总题为《英国状况》的长文。这4篇论文分别从经济、宗教、财产、政治等方面较系统地论述了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问题,把代替私有制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描绘为“ 和人类本性相称的社会”,是“建立在纯人类道德生活关系基础上的新世界”。从以上阐述的内容看,此时的恩格斯对人的问题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但却仍保留着费尔巴哈人本学的痕迹。
       问:那么恩格斯在与马克思共同探索人的学说时期所撰写的研究成果同第一时期有什么不同和变化吗?
      陈晓辉:是有变化。梅林曾说:“他们(马克思和恩格斯)越过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向社会主义前进,越过抽象的人达到历史的人。”这就是说恩格斯同马克思一样都是在扬弃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基础上创立人的学说的。
      首先,在马克思的支持下,恩格斯开始试图超越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1844年8月底,恩格斯与马克思进行了第二次会面,两人在一起朝夕相处了10多天,充分交流了思想和观点。恩格斯谈到他准备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并就此书的有关观点和内容与马克思进行了交流。会面结束后的1844年9月,恩格斯开始着手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在写作期间,恩格斯在1844年11月19日致马克思的信中写道:“费尔巴哈的‘人’是从上帝引伸出来的,费尔巴哈从上帝进到‘人’,这样,他的‘人’无疑还带着抽象概念的神学光轮。达到‘人’的真正道路是与此完全相反的。” “我们必须从‘我’,从经验的、肉体的个人出发,……”恩格斯正是沿着这一思路来完成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在这本书中,恩格斯首先把人看作能够生产劳动的人。工人群众的生产劳动是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进行的。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人一无所有,他们依靠自己的劳动力维持生活,资本家“直接或间接的占有”构成劳动要素的“资本”;因而导致他们社会生活中出现地位、生活状况、利益、道德等“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他们彼此是这样的不同,他们好像是属于不同的种族一样。”资本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在资产者的眼光中,“工人却完全不是人”。比起资本家来,工人“说的是另一种习惯语,有另一套思想和观念,另一套习俗和道德原则,另一种宗教和政治”,“虽然他们比有产阶级更迫切地需要钱,但他们并不那样贪财”,在工人看来,“每一个人都是人”,因而,恩格斯认为工人阶级是“真正符合‘人’这个字含义的人”。由此看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完成表明,恩格斯对人的问题的研究已从关注抽象的人转向了关注现实的人,这本书也就成为恩格斯早期探索人的问题相对独立发展的一部典型代表作。恩格斯晚年在谈到这本书时,虽然承认这本书的观点或多或少地还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痕迹。但总的应该说,它基本上已接近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
      其次,恩格斯和马克思共同创立了研究“现实的人”的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1859年马克思说:恩格斯“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恩格斯通过对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经济上的竞争、剥削和政治上的极端手段地剖析,揭示了造成人的本质异化的根源;同一时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是通过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分析说明了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尽管他们二人研究人的问题的视角不相同,但因他们都注重到经济关系和物质利益中去探究人的本质,所以在经历了1842年第一次冷淡的会面后,1844年8月,两位伟大的思想家终于走到了一起,合作写出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不朽著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
      1845年,恩格斯和马克思在合作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主义观点及其黑格尔本人的唯心主义观点。这部书是马、恩二人用“现实的人”代替“抽象的人”的滥觞之作。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指出,“现实的人”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不是历史创造了人,而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创造了历史。“‘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846年,为了清算青年黑格尔派尤其是费尔巴哈的错误观点,恩格斯和马克思共同完成了他们的第二部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因系统地论述了“现实的人”的思想,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诞生的标志。在本书中恩格斯明确地表述了人的自然属性,“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署名的第三部论著《共产党宣言》问世。这部著作因表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的核心价值,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的经典之作。凡是对《共产党宣言》创作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共产党宣言》在形成过程中是三易其稿,而前两稿皆出自恩格斯之手。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恩格斯提出:“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曾多次论及与人的学说的核心价值有关的内容。“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通过城乡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由此看来,“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看来,这句表征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核心价值的话,实际上是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点的升华。
      最后,恩格斯批判抽象的人性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在回击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特别是各种机会主义思潮和派别的进攻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同样,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也是恩格斯、马克思在对以各种不同面貌出现的资产阶级人性论、人道主义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
      “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德国流行的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1888年,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说:“从1844年起在德国的‘有教养的’人们中间像瘟疫一样传播开来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正是同费尔巴哈的这两个弱点紧密相连的。它以美文学的词句代替科学的认识,主张用“爱”来实现人类的解放……”。由此看来,“真正的社会主义”实质是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变种。恩格斯在1845年写的《<傅立叶论商业的片断>的前言和结束语》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批判:这种谈人性的所谓社会主义“内容贫乏透顶,稍微谈谈近来大家称为‘人性’的东西,稍微谈谈这种人性或者不如说是兽性的‘实现’,按照蒲鲁东那样——而这是来自第三手或第四手材料——稍微谈谈财产,稍微为无产阶级悲叹几声,稍微谈谈劳动组织,多少组织几个改善下层阶级人民状况的可怜团体,而实际上对于政治经济学和现实的社会却茫然无知,这是这种‘社会主义’的全部内容”。随后,恩格斯又与马克思通过共同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继续对其进行批判。
      用人道主义篡改马克思主义是的机会主义常用的伎俩。1875年初,德国的两个工人党(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合并后,出台了一个充满拉萨尔人道主义精神的《哥达纲领》。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后都很气愤,马克思专门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对拉萨尔的错误进行揭露。恩格斯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奥•倍倍尔的错误,“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平等的王国,这是以‘自由、平等、博爱’这一旧口号为根据的片面的法国人的看法,这种看法作为当时当地一定的发展阶段的东西曾经是正确的,但是,像以前的各个社会主义学派的一切片面性一样,它现在也应当被克服,因为它只能引起思想混乱,而且因为已经有了阐述这一问题的更精确的方法。”
恩格斯还在《反杜林论》中针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人学观进行了批判。“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社会主义看成是理性的表现,其实质是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上下颠倒”,否定了理性、正义等观念形态是一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所以用人性、人道主义来解释历史,是因为他们处在“资本主义生产还很不发达的时代,他们只能是这样,他们不得不从头脑中构想出新社会的要素,因为这些要素在旧社会本身中还没有普遍地明显地表现出来;他们只能求助于理性来构想自己新建筑的基本特征”。
      批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阐发崭新的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因而,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批判的内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问:感谢您详细介绍了恩格斯与马克思共同探索人的学说的情况,最后请您谈谈恩格斯独立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的情况好吗?
      陈晓辉:好的。这个时期是指1883年马克思去世到恩格斯去世的12年时间。1846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恩格斯和马克思共同指出:“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在马克思逝世的第二年(1884年),恩格斯为“执行马克思的遗言”,在充分研究和汲取摩尔根关于古代社会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此书中,恩格斯拓展和深化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这一观点,明确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即“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两种生产理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论述。首先,两种生产理论表明了人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中的主导作用。两种生产理论认为,人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主体,物质资料的生产离不开人类自身的生产而独立存在和发展,它受到人类自身生产的制约,人类自身生产同样有需要物质资料的生产提供赖以存在的条件,人类自身的生产同样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而独立存在和发展。其次,两种生产理论说明了人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等社会形式发展中的能动作用。两种生产理论认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地区,两种生产对历史发展所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是不同的。例如,原始社会时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血缘关系的支配,人类的自身生产对社会制约作用就大些。随着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社会划分为阶级,以地域形式为特征的国家代替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公社制度,家庭关系发展为阶级关系,家庭发展对社会制度的制约作用表现为被所有制支配下的家庭关系对社会的制约作用。而无论是劳动发展还是家庭发展,人都是其主体,因而无论家庭形式的变化、氏族公社的演进,还是私有制和国家等社会形式的发展变化,都与人的能动性息息相关。再次,两种生产理论揭示了生产劳动不仅使人具有了社会属性,而且也使人类自身生产具有了社会属性。最后,两种生产理论还揭示了自然和社会要协调发展。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还需要这两种生产之间进行不断地调节,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发展就会受到制约,人类自身的生产超过了物质资料生产给予的生存能力,就会阻碍社会发展,两种生产的协调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
      1845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揭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中深化了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论述。恩格斯认为历史是个人“合力”的结果,亦或说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结果。恩格斯这里说的历史就是指“过去的社会”,他指出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进而,恩格斯又指出“合力”决不等同于个人力量的简单相加。“各个人的意志……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当然,恩格斯也充分肯定了个人的历史作用,“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个人创造历史的能力越高,形成推动历史前进的“合力”就越强大。
      1844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次论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40多年后,1885年—1886年,恩格斯在占有大量相关新资料的基础上,补充修订了他1873年开始写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在书中恩格斯系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认为,人是自然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离开了自然人是无法生存的,因而我们要尊重自然、服从自然规律、保护自然。不尊重自然、不服从自然规律、不保护自然,就会受到惩罚。“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存库。”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要防止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人类不应扮演掠夺者、索取者,而应是自然的建设者、耕耘者。“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类只有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不断地趋向了统一,人和自然才能够和谐相处。
      1894年初,意大利作者朱泽培•卡内帕请求恩格斯用简短的字句表述未来社会主义纪元与但丁时期旧社会的区分时,恩格斯就推荐了如前所述《共产党宣言》中表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核心价值的那段话。由此可以看出,直到去世的前一年,恩格斯仍坚持人的问题是他们创立理论的主题。通过对恩格斯不同时期主要著作的初步探究,我们也发现:作为无产阶级伟大导师的恩格斯,不但没有忽视人的问题的研究,而且也像马克思一样终生都在为实现人的解放而苦苦求索。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