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维度:遵循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以贯之的主题导向,也是他在生态建设实践中秉承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的重要体现,更是他生态文明思想中五个维度具体内容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题维度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因自然而生,在尊重、顺应、利用自然的基础上,实现天人合一。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可见,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得以持续的原初空间,人依赖自然而生,自然依人而化,而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互生化恰是在实践中实现的。此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作为一种受对象制约的能动性的存在,可以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使其适应人的生存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基础上,对当前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理性审视,提出了“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2],“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3]的深刻论述,科学回答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阐明了自然界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强调了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界过程中遵守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第二,秉持整体性、系统性原则,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以整体性原则来紧抓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主张的从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的角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一是坚持全过程的生态环境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美丽”二字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以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与全面突破。二是坚持全地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习近平将自然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看作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他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4]从这一观点出发,习近平强调要从整体上谋划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持集体主义,部门联动,“成立一个能够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的用途管理职责的部门”[4],改变单兵作战、各自为政的现象,以实现对生态系统的统一保护、统一修复。三是坚持全方位的生态环境治理。习近平指出:“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3]打造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生态治理格局,不断强化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逐步形成自然环境保护的合力,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人有责、共创共享的过程。
二、目标维度:科学处理发展和保护,协同推进经济与生态通过对中国非生态经济实践的审思检视,习近平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5]的生态生产力理论,明确了经济与生态的辩证统一关系,也前瞻性地指明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
第一,精确判断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科学地破解了非此即彼的“两难”悖论。长期以来,在解决人与自然协调互动关系的过程中,生态问题随之伴生。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对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生产力明确概括为“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两部分,“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即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6],可见,马克思主张自然界本身就蕴藏着经济发展能力的观点。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7]的“两山论”,形象生动地表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内生互动的辩证关系,科学破解了经济与生态相互对立的“两难”悖论与思维定式,切实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视为同生共体的命运关系,希冀实现经济性与生态性的双向优化与价值共赢。
第二,建构绿色化的现代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基于对生态与生产力、经济性与生态性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习近平从“两山论”理论出发,强调:“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5]。从源头上扭转高能耗、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倡导发展高新技术,凭借绿色技术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改造传统产业,引领经济朝着低能耗、高效益的生态化方向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更是将绿色发展思想进行了战略提升,将其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明确提出了“绿色、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深入领会社会发展规律,直面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矛盾,致力于营建生态良好、经济强盛的中国气象而做出的引导未来发展模式转型的理念创新与飞跃。
三、民生维度:回应人民期盼,普惠人民福祉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5]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与民生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也表明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积极回应人民诉求,努力增强民生福祉。
第一,生态需求是当前人民的重大民生需求。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巨大改善的实际,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诉求,而且对高质量生存环境的向往与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当前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环境的重大期盼,就是党和政府的努力方向。”[8]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立足于回应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他强调:“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3]。
第二,优质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9]123习近平的这一精辟论述,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人民的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表明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并非只倚靠于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因为良好生态环境所蕴含的公共与普惠效益是物质文化产品所无法替代的。一方面优美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公益性,体现着公共诉求。在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通过全民参与、群防群治的生态治理模式,带来了“APEC蓝现象”,它产生的效益满足了大众对美丽生态环境的诉求,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赞扬。另一方面,优美生态环境包含着普惠效益。这也是习近平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论断的深层含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的性质,与公众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每一个民众无论性别年龄、种族差异、职业收入等,都均等享受生态福祉的惠泽。
习近平的生态民生思想,蕴含了强烈的民生、民本情愫,表达了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爱与尊重,不仅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理念,也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深厚的现实担当与责任意识。
四、路径维度:扎紧制度笼子,构筑制度闭环
基于对中国整体生态形势的审慎判断,习近平认为,目前影响中国生态治理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因素,“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4]。为了解除人类被生态枷锁禁锢的痛苦,规避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必须“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10]。构筑“四梁八柱”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主要从以下三个视域入手。
在制度建构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充分肯定了过去五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但是,也警示性地提出,当前中国的生态保护依旧任重而道远。
第一,在制度理念上,习近平强调必须“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构建国土空间开放保护制度”[3]。在生态红线、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覆盖森林草场河湖耕地的生态空间管控制度,依托制度来切实稳步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河湖湿地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扭转全国生态系统总体恶化的局面,逐步改变生态空间被蚕食侵占的现状。
第二,在制度落实上,构建生态化的经济发展考核体系,改革环境监管体制。一方面要把生态建设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习近平指出:“要把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系”[9]125,以此矫正领导干部罔顾生态涵容能力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单向性发展理念与行为,加强执政官员生态建设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发挥党政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和主力作用。另一方面,改革环境监管体制。针对中国环境监管体制偏弱的现状,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要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3],尽快设立一个系统完整、权责清晰、监管有效的环境监控体系,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全程监管,提升环境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不断强化生态监管体制的执行力。
第三,在制度追责上,设立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根据目前一些领导干部片面推进经济发展,忽视自然内在价值而宰制或单向利用自然的生态功利行为,设置责任追究制是化解生态责任落实不到位或有意抵抗困境的有效途径。对此,习近平表示:“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5]。凭借制度来规范主体行为,促使主政官员的执政方式向着生态型绿色型转型,以切实推动生态责任的真实履行,实现生态善治,提升政府生态公信力。
五、国际维度: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主动承担生态责任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重大科技成果的相继问世,人类不仅创造出了空前的物质文明,也带来了人—自然—社会失衡的三元矛盾。承载人类生存空间的生态环境被肆意凌虐,土地荒漠化、水质营养缺失、资源能源匮乏、温室效应等大量新老环境问题相继迸发并愈演愈烈。生态破坏爆发出的危害力不仅给各国人民的生存造成了威胁,而且已蔓延并危害全球。各国人民愈加充分地认识到,环境问题已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到一起,凭借一国之力已经无法应对和解决问题,必须全球人民携手并进,共同应对。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充分表达了这一理念,彰显了敢于担当与积极作为的大国形象。
第一,呼吁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展现大国的担当与责任。自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以来,屡次在国际上阐述生态文明理念,倡导国际社会同心协力,共筑清洁美丽的世界。在2015年出席联合国大会时,习近平在世界人民面前郑重表示:“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在这方面,中国责无旁贷,将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11]此外,基于对当前世界经济与生态形势的整体考量,习近平在2017年1月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演讲时,呼吁国际社会,“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12]。这一系列讲话,表达了中国积极的国际担当与责任意识,同时,也向世界表明,在推进全球生态治理上,中国愿意努力贡献自身的智慧与力量,并且愿意以最坚定的决心与态度同世界各国加强合作,齐心协力构建美丽祥和的世界。
第二,主动承担生态国际责任,实际展现中国的中坚力量。无论在政治制度部署、具体实践,还是在生态保护的国际合作上,中国都高度重视生态化,大力推进绿色化,并取得了斐然成就。一是在政治制度部署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拳频出,先后出台了12项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制度。在顶层设计上,2016年11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推进中国生态文明进程做出了智慧性的战略安排,强调必须以加强生态综合治理,补齐环境短板为核心任务,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化水平;在具体的环境保护方面,如在河道治理问题上,为了改变权责不清、“九龙治水”的状况,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以此来确保河道的联防联治,实现水务的精细化管理,从而切实解决河湖功能退化、干涸污染问题,保障河湖功能的赓续利用,维持河湖的健康生命。二是在具体实践方面,中国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坚定的力量。在能源结构、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美好地球家园的构建奠定了可观的现实基础。在能源结构上,在2016年的全球清洁能源投资中,“中国以878亿美元的投资额荣居榜首,约占全球投资总额的30.5%”[13]。同时,中国国内的能源结构也在持续不断优化,根据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相较于2015年,2016年中国的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了1.7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也下降了2个百分点;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中国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相比于2015年分别下降了5.6%和4%,并且74个重点城市的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也下降了9.1%”[14]。三是在生态保护的国际合作上,中国也以广博的胸襟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共同治理。在南南合作上,为了携手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从2011—2016年,中国在南南气候合作基金上累计投资了7.2亿元人民币,签订了包含节能空调等25份环保物质赠送协议,努力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15];在南北合作上,中国也积极开展与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合作。2015年,在中国与加拿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在天津设立了“中加生态示范区”,通过合力打造国际低碳化教育培训区、加拿大风情商业服务区、国际低碳科技创新区等项目,积极引进加拿大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经验,以期为国际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可持续、可推广的范例与模式。这一系列重大成就表明了中国政府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与信心,实际展现了中国的承诺与践诺,为实现全球健康绿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擘画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蕴含了深邃而博大的理论内涵,开启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辩证法,是满足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关键点,也是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助推器,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锐利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5-56.
[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02).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4]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5)[2018-02-20].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94.htm.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0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2.
[7]弘扬人民友谊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N].人民日报,2013-09-08(01).
[8]刘建涛,浦佳.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四重视域论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00.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10]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6-12-03(01).
[11]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02).
[12]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1-20(02).
[13]加拿大清洁能源研究机构Clean Energy Canada.2015年清洁能源投资3670亿美元[N].中国环境报,2016-03-03(04).
[14]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2017-03-05(01).
[15]新华社.中国通过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EB/OL].(2016-07-12)[2018-03-10].http://xinhua-rss.zhongguowangshi.com/13694/-2369365658050701942/967715.html.
2018年第3期(总第1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