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指出,要“理解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保护企业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作用”“企业家才能”等关键词,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特别提出了“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理解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进而营造良好的激发释放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和制度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有关企业家含义、角色定位及其职能的一些理论阐释
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法国文献中,意指当时从事军事远征冒险事业的领导人,包括远航海外开拓殖民地的冒险家。18世纪中叶,企业家一词由康替龙(Cantillon)引入经济学理论,他把每一个按照固定价格购买而按不同价格出售商品的人称为企业家,其职能就是承担风险。这样,就把企业家与经济领域中的“不确定性”联系起来。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是最先强调企业家的地位与作用,并赋予企业家以企业组织“协调者”的角色。萨伊认为,企业家作为企业的老板或经理是把土地、劳动力、资本这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的第四个要素。尽管企业家的经济活动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但其功能“是应用既得的知识去创造供人类消费的产品”。萨伊还认为,企业家需要兼有那些往往不可或缺的品质与技能,即判断力、坚毅、常识和专业知识;必须掌握监督和管理的技术,巧于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必须敏于计算,权衡利弊,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手段、有自制力和承担风险的勇气。
英国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企业家的多种职能与作用,他从企业家作为企业组织的领导协调者、中间商、创新者,以及不确定风险承担者的角度来对企业家的含义进行阐释。在马歇尔看来,企业家是生产要素卖方与产品买方之间的中间人,是使生产要素在企业中结合起来,形成产品并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组织化过程的中心。企业家的作用就是在潜在的生产要素与潜在的消费者之间架设桥梁。作为逐利者的企业家能够在发现市场中的不均衡和机遇时,敢于承担资本风险,给出企业生产方向,组织生产要素,创造出市场交易机会。按照马歇尔的说法,把承担风险和管理企业看作是自己在组织工业中应尽本分的人称为企业家似乎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19世纪30年代,熊彼特系统地论述了企业家的创新职能。他认为,企业家是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即建立新的生产函数的人,其本质特征就是创新。作为这样的创新者不断地在经济结构内部进行“革命突变”,对旧的均衡体系进行“创造性的破坏”,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熊彼特指出:“企业家的职能是通过利用一种新的发明,或更一般地,利用一种生产新商品或新方法生产老产品的没有试过的技术的可能性,通过开辟原料供应的新来源或产品的新销路,通过重组产业等等来改革生产模式或使它革命化。”尽管熊彼特将企业家与其创新职能紧密联系起来,但认为企业家不是什么发明家,也不是风险的承担者——承担风险是向其提供贷款的资本家的职能,企业家决定的是如何配置资源,以便利用发明。显然,熊彼特强调的是企业家在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哈耶克(Hayek)和柯兹纳(Kirzner)对熊彼特的观点则有保留地支持,他们赞同熊彼特否定资本对企业家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认为资本并不是一个人成为企业家的必要条件,企业家的天赋能够使他找到获取资源控制的方法。但他们强调了企业家在获取和使用信息方面的作用。他们认为,企业家对利益机会很敏感,并随时准备通过套利型的经营活动来利用这些机会,这就使他成了“市场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柯兹纳在其著作《竞争与企业家精神》中,将企业家定义为: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获利机会的洞察力的人。这种洞察力使企业家能够“发现哪里购买者的买价高,哪里销售者的售价低,然后以比其售价略高的价格买进,以比其卖价略低的价格卖出”。柯兹纳关于企业家职能的定位,承袭了康替龙和马歇尔的观察——从市场交易的角度来讨论企业家,所不同的是,柯兹纳强调企业家的洞察力,从而使企业家角色和职能具有了更加鲜明特性。
科斯把企业家视为企业内部配置资源的主体和权威。他指出:“在企业外部,价格运动指挥着生产,它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协调的。在企业内部,这些市场交易被取消,代替市场结构的是指挥生产的企业家。”对科斯而言,企业由于企业家这一权威的作用,可以节约市场的交易成本,企业家的指挥、组织能力决定了企业的边界;企业家的行动往往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获得更大利润。彭罗斯在《企业发展理论》一书中从企业组织的角度来考察企业家,认为企业家是指发挥“企业家服务”作用的人。所谓企业家服务,“是为企业的利益而引进和接受新概念,尤其在其产品、企业地位和技术上的重要变化等方面,对企业的经营做出贡献;物色新的经营者,从根本上改革公司的管理组织;筹集资金,定出发展计划,包括选择扩大发展的方法在内,为各项工作做出贡献。”企业家的服务是与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相对比而言的,后者是执行企业家的构想与提案及承担监督经营管理的作用。彭罗斯用企业家服务来概括企业家在企业内、外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在讨论企业家在企业的生产性和交易性两方面的作用。
美国经济学家利本斯坦(Leibenstein)从强调在现实世界中成功是罕见的、而失败是常见的观点出发,认为企业家就是能够避免别人——或他们所属的组织——易于出现的低效率、从而取得成功的人。奈特(Knight)则把不确定性与企业家职能联系起来,认为在极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决策的人,必须自己承担决策的全部后果。这种人就是企业家:他们是工商企业业主,而不是负责日常决策、领取薪水的经理。卡森(Casson)则将企业家定义为专门就稀缺资源的配置做出判断性决策的人。而判断性决策的精髓在于,决策的结果取决于由谁做出决策。在市场经济中,对自己判断力缺乏信心的投资者或入伙人,可以将决策权委托给企业家。这样,个人将自己的财富委托一位企业家管理,该企业家便根据他的判断配置这一财富。也就是说,企业家基于对自己判断力的自信会坚持自己的判断,进而购入他们认为别人低估的资产,抛出他们认为别人高估的资产,承担别人认为无利可图的项目等。从一定意义上看,企业家就是作为一名拿薪水的雇员而行动的。
我国研究企业理论的著名学者张维迎认为,在私人企业制度下,所有者自己承担经营风险,自主从事经营管理,经营收入归己所有,所以他无疑是一个完整的企业家。但是在股份公司制度下,承担经营风险和取得经营收入的人主要是企业的所有者——股东,而从事经营管理的职责主要落在职业经理人身上。这表明,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公司制企业中,企业家的职能分解了。无论是只承担风险、取得收入而不从事经营的所有者——股东,还是只从事经营管理而不承担风险和取得经营收入的经理人,单独来看,他们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企业家,他们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时才发挥企业家的职能。但这一看法拘囿于古典理论而显得有些狭隘。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其“赚钱”活动是以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为前提的。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反映到企业家的行为函数之中,即进行合规合法的经济活动本身就暗含接受承担既有的社会责任。那些靠“权力寻租”“政策套利”等不正当、不名誉手段获得“暴发户”式成功的巨富,是配不上企业家这一称号的,尽管其支配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庞大资本。特别是那些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以至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和安全的非法经营者,更与企业家的职能与精神相去甚远,他们已堕落为会受到正义和法律惩办的社会败类、害群之马式的人物。
二
对企业家精神的再认识
上述学者关于企业家的角色定位、职能等所做的阐释和分析,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他们的这些理论阐释、判断和识别,对我们进一步认识与理解企业家精神具有认识上的升华启示。
何谓企业家精神,怎样理解和诠释企业家精神呢?精神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素质的品质状态。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这个特殊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这个群体独特的个人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和智慧模式的抽象表达和升华。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家效能是企业家精神的外在表现。企业家的效能有多方面的表现,每个方面的表现,如创新精神、冒险精神、敬业精神等,都可称之为企业家精神。我们可以通过企业家的职能和特征将企业家精神归纳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企业家追逐企业利润最大化、发展最大化的使命精神。追逐企业利润最大化、发展最大化的使命精神是企业家经济活动的动力源。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依法成立的经济组织,企业的经济活动就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展开的。而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统帅和灵魂,率领自己的团队在市场经济的活动中必须服从资本追逐利润的意志和目的,不断追逐和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和发展最大化,并将之视为自己的事业与使命。
企业家是有自己的伟大梦想追求和鲜明的人生价值观式的人物,企业家的“赚钱”精神与普通人为生存和生活美好的“赚钱”理念是根本不同的。企业家“赚钱”的目的:一个是为自己追逐理想和实现事业心的满足;另一个是给社会带来更加丰富的消费品和服务,为人们提供各种需要的满足。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企业家还有一个内心向“善”的愿望和行动,如李嘉诚、邵逸夫、田家炳、曹德旺等对社会慈善事业(主要是教育)数以百亿元计的巨额捐款。
由此可见,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发展最大化的使命精神是企业家战胜征途上困难与险阻、勇往向前不断地将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动力。也正是企业家追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发展最大化以及“公益慈善活动”所达到的效果和影响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企业家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的灵魂。创新是现代企业进步与发展的灵魂,熊彼特关于企业家是进行“革命性突变”、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观点,凸显了企业家的最主要特征。企业家所进行的创新是冒着承担资本价值、时间、事业承诺或服务风险的自主性创新活动。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体现为一个成熟的企业家能够发现一般人所无法发现的机会、能够运用一般人所不能运用的资源、能够找到一般人所无法想象的办法。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体现在: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实行一种新的管理模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三是企业家的冒险精神。敢于冒风险之精神既是企业家的天性,又体现了企业家勇于担任的责任意识。无论是企业经营还是创业所进行的投资与创新活动都充满着不确定性的风险,这种不确定风险是二进位制的,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恐惧失败的人,是不具备企业家素质的,真正的企业家是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的,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个企业的经营者要想成为一名杰出的企业家,必须有冒险精神,敢于承担前进征途上的一切风险。对一个企业和企业家来说,没有风险意识、不敢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不仅表现在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运用上,还表现在对已有产品的增加和淘汰上以及新产品价格定位及市场开拓等诸多方面。
四是企业家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体现了企业家职业操守的品质。“不懈于心”谓之敬业,敬业是一种责任,精益求精是企业家敬业之魂。对一个企业家而言,其敬业精神表现在:把打造企业成功作为一种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和庄严人生事业来做,将自己的全部热情、智慧和才能倾注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尽心竭力、精益求精,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应该说,企业家敬业精神既是企业家取得人生成就、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前提,也是企业取得成功和发展的保证。企业家对事业的执着必然转化为一种对企业生产和经营的高度责任心和创造精神,进而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强大并在客观上实现了为人民服务之功效。
五是企业家的合作精神。合作精神体现了企业家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结网”干事业的能力。企业家的经济活动是其率领团队之集体行为,而非单纯的个体活动。尽管企业家在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扮演主角色,但这一角色的演出成功与否,还取决于与团队其他成员良好的合作关系。真正的企业家是擅长与他人合作的,甚至要把这种精神扩展到企业每一个员工和客户身上。对外合作也是如此,即少树敌,多交友,合作共赢。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往往是有非常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结网”干事业的人。
六是企业家的执着与坚守精神。执着与坚守精神体现了企业家对事业追求的本色。企业家对事业的追求,不仅要有飞扬的激情,更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耐心。有“中国烟草王”和“中国橙王”之称的褚时健,因“经济问题”在1997年入狱,在2002年以“戴罪之身”保外就医出狱后已是74岁老人了。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在云南哀牢山上承包千亩荒地,开始种橙的二次创业,用“十年磨一剑”的执着与坚守,在耄耋之年打造出了“中国褚橙”这一品牌。享有“美国汽车大王”之称的亨利·福特创业三次,前两次都失败了,但最终让福特汽车走进了千家万户,享誉世界。可以说,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和恒久的坚守,就不可能成为成功的企业家。
成功打造一个企业需要企业家的毅力与坚守,企业基业的长青更要有一颗执着的心。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要不断有所创新,要不忘初心,有所坚持。那些世界著名的“百年老店”,都是凭着创新和坚守发展起来的。因为企业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的执着与坚守。这种锲而不舍、专心致志的优秀品质外象在对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工匠精神,体现出企业家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顿的价值追求,是企业攻坚克难、基业长青的原动力所在。
三
完善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制度环境
企业是市场的重要主体,企业家是企业的统帅和灵魂,企业和市场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创新实干的企业家精神,这种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成长的原动力,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甚为稀缺的人力资源和根本竞争力。
作为一种竞争力,企业家精神蕴藏于社会人群某些个体内,典型地表现在微观经济主体的卓越经营者身上。但这种才能和精神是一定制度和环境的产物。当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和制度条件不具备时,它只能被雪藏甚至连一种潜在的资源都算不上;只有当市场经济发育一定程度、环境和条件适宜时,它才能被唤醒出来,并不断地被激发释放出巨大能量,成为现实的资源和竞争力。比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和成长,产生出马胜利、张瑞敏、褚时健等一大批杰出企业家,正是这些企业家的精神财富的力量推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新时代的“富国裕民”。其中根本的一点就在于我国实行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家精神被激发释放出来,企业家有了“英雄”用武之地。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有利于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环境。但我们也要看到,从经济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和标准来看,我国在激发释放企业家精神的体制和制度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完善有关政策法规来进一步改进。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优化企业家精神得以释放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严格依法保护产权。要激发释放企业家的创新、创业和做大、做强、做优企业的热情和干劲,让企业家精神不断迸发和弘扬,首先得让创造价值、追求财富的企业家对未来有良好稳定的心理预期,而良好稳定的心理预期形成,关键在于有法治权威和政策激励等来保护产权,为企业家权益“保驾护航”。
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保护产权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的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近些年来,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全社会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依法保护产权力度不断加大。但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产权保护制度仍不完善,产权保护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如公权力对私有产权保护不力,司法不公、不规范导致企业产权受到侵害,民营企业资产被违规查封扣押冻结等现象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这不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和经济运行,也严重影响企业家对未来的良好心理预期和企业家精神的充分释放和发挥。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是市场健康运行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和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要有效应对各种挑战、保持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推动经济增长高质量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坚持严格保护产权的政策长期不变。为此,要加大“公权力”侵害“私权力”违法成本,把“公权力”限制在制度的笼子里,筑牢产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屏障。“有恒产者有恒心”。要“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依法保护企业家创新权益”,形成稳定、透明、可预期和法治化的保护产权的制度环境,才能稳定社会预期,增强人们的信心,让企业家精神充分释放出来、发挥起来 ,更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使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持久动力。
第二,充分尊重和保障企业家的经营自主权。经营自主权是法人财产权的通俗说法,是企业能够独立对自己生产和经营活动做出决策和管理的权利,企业自主经营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经营自主权是企业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没有经营自主权,企业家的职能和作用就无从谈起,更不可能激发出企业家精神。在我国违法干扰和侵害企业家经营权方面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不当干预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给企业生产和经营造成困难和阻碍,也侵害了企业合法的权益,甚至有个别企业家无端身陷“牢狱之灾”,导致企业发生危机破产。例如,有的地方政府对环保整改后符合条件的企业,依然长期不准其正常、合规生产经营。
在我国经济增长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发展的新时期,尊重和保障企业家的经营自主权尤其重要。政府可以通过“看得见的手”对企业的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环保标准等提出要求,也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来引导产业升级的方向。但在不违背相关政策法规和规制标准的前提下,如何淘汰落后产能、如何进行产业升级等等问题,都应当由企业家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己做出判断,政府不应过多干预,更不能越俎代庖。此外,在企业经营的内部管理、人事任免、薪酬激励等方面,政府不要越位插手其间,要爱护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的经营自主权,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
第三,营造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平的市场竞争是经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源泉。要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环境,就要给市场各微观主体以平等的“国民待遇”,保护各类经济主体的个体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公司或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在受到同等法律保护前提下参与市场竞争。能否真正构建起各类经济实体公开、公平和公正地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对于企业家精神的激发和弘扬至关重要。为此,应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让“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和“看得见的手”的行动相得益彰地发挥各自作用,要在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和业务。反对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反对不正当竞争,依法清理废除一切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营造出一个真正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市场环境。只有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企业家的才能,即重组要素的能力以及冒险精神、开拓市场精神、拼搏精神才能迸发出来。
第四,营造良好的市场营商环境和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激发释放企业家精神,并让企业家精神竞相迸发,离不开良好的市场营商环境和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尤其要宽容和善待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如此,才能真正鼓励探索、激励成功,才会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在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过程中,一方面,政府要致力于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进一步改进政府的服务功能,降低企业交易成本,通过改革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和能源、资金等要素成本;另一方面,对于企业家以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为目标,在大胆探索、锐意改革中出现的失误,只要不属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违法经营、不当牟利,就应给予更多理解、宽容和帮助,以更好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当前,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着力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这些方面工作做好了、政策引导到位了,社会制度环境改善了,就会极大扩展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空间,让企业家精神在中国的大地上竞相迸发出来。
本文原载于《学习与探索》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