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开黑龙江历史文化研究工程 作者:超级管理员 来源: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更新时间:2014-10-29

       2013年5月24日,黑龙江历史文化研究工程精品成果座谈会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举行。会议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和黑龙江历史文化研究工程编委会领导曲伟、朱宇、张新颖、刘爽、战继发、任玲、孙树青出席会议。黑龙江历史文化研究工程资助出版成果的部分编著者、省内相关学科领域专家等5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光明日报社黑龙江记者站、黑龙江日报、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电视台、东北网等中省直媒体到会采访。
      此次座谈围绕受工程资助已出版的4部著作展开,分别是:石方研究员《20世纪一二十年代哈尔滨多元文化研究》(2012年5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46万字),全书以全新视角诠释了哈尔滨独特的发展历史和多元文化特色;黄任远研究员主编的《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英雄叙事诗•赫哲族卷》(2012年12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90万字),全书采用国际音标注音、汉语直译和音译对照方式,记录了赫哲族伊玛堪歌手说唱的八部英雄叙事诗作品;李述笑研究员编著的《哈尔滨历史编年1763-1949》(2013年1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06万字),全书以年代为经、史实为纬,编入了哈尔滨见诸于典籍的1763年至1949年期间的政治、社会、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史料8000余条;曲伟等编著的《哈尔滨犹太简明辞书》(2013年3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64万字),全书共收入词条800余条,图片250余张,是研究哈尔滨犹太人历史文化的工具书和必读书。
      座谈会上,四位编著者介绍了自己的编、著过程以及其中的思考、感悟和体会,与会专家围绕4部著作展开热烈的讨论。
      石方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关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哈尔滨多元文化〉写作后的再思考》。他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哈尔滨多元文化研究,在古今中外的城市史上,很少有像哈尔滨那样在一二十年内迅猛崛起,华洋杂处、五方齐聚,内涵复杂,文化多元,其文化潜质影响至今。哈尔滨多元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缘于其历史上曾处于多种文化影响的复合区域。红与黑、丑与美、善与恶,如此冰炭不可同器的语言集一身,验证了“侵略西方”与“文明西方”纠结于这里的那段历史。这使得哈尔滨地方史研究具有相当特别的意义,也更激发起研究者的兴趣。这也是建设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建设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的必然途径。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沈一民博士在评论中表示,石方先生一直致力于对黑龙江、哈尔滨历史的发掘,特别是黑龙江区域社会史和哈尔滨近代史。他的关于移民史、区域社会史、俄侨史等方面的重要著作为广大学人所熟知。在其新著《20世纪一二十年代哈尔滨多元文化研究》中,石方先生在原有史料爬梳的基础上,尝试从史学理论的角度,对黑龙江和哈尔滨的历史进行驾驭。本书从城市化、现代化的方面,对哈尔滨历史加以把握,将哈尔滨历史的发展置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史中讨论,脱离了就哈尔滨论哈尔滨的局限。在“三代六级”生产力的框架下叙述了哈尔滨经济的发展历程。倡导“活的历史”,添加了人的历史。如“赤白之争”中的10个人物,“工商业精英实例”中的8个代表。“俄侨作家和诗人”、“俄侨建筑师”等等,让历史变得更为生动。该书也在理论平台上对话国内外城市史研究者,该书不仅在梳理哈尔滨历史线索中条理清晰,给我们呈现的哈尔滨多元性也是宏具规模,这无疑会引起国内外城市史研究者的兴趣。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李随安研究员认为,石方先生的著作是对哈尔滨城市个性的深层解读,以新的视角诠释了哈尔滨的城市史。哈尔滨当初只是松花江畔的几个村落,由于中东铁路的修筑才开始了现代城市的萌生与发展。没有中东铁路就没有哈尔滨。因此,哈尔滨这个现代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完全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伴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欧风东渐,哈尔滨呈现多元文化的奇观。从1898年开始,有30多个国家或民族的形形色色的侨民涌入哈尔滨,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哈尔滨成为域外文化极其浓郁的中国城市,其时哈尔滨的教堂、会所、庵观、寺庙一度达到128处,所有这些,都对哈尔滨社会文明转型产生了广泛、深刻而又复杂的影响。对此,既要看到沙皇俄国修筑中东铁路的殖民主义性质,也要看到中东铁路亦是西方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传播媒介,客观上为黑龙江地区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石方先生还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视角表达了对哈尔滨城市的命运的忧虑和关切,并试图开出了自己的药方。研究上个世纪前20年的哈尔滨,意在今天重建哈尔滨市的辉煌,树立哈尔滨的城市品格。“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正是石方先生这部厚重著作的要旨所在。
      黄任远研究员介绍了《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英雄叙事诗•赫哲族卷》的编撰情况和社会反响。他介绍,伊玛堪著名歌手吴连贵生前曾经说:“如今会讲赫哲语的人不多了,会唱伊玛堪的人就更少了,再不抓紧时间记录下来,伊玛堪就失传了!”伊玛堪歌手尤金良在去世前呼吁“要出版国际音标标注本的伊玛堪,让后人能看到伊玛堪原来的样子”。国际音标本《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英雄叙事诗•赫哲族卷》的出版,完成了伊玛堪歌手的遗愿,也是对赫哲族民族文化遗产的最好保护。
      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所长都永浩研究员在发言中说,《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英雄叙事诗•赫哲族卷》的出版,为我们展现了黑水古文化的精髓,是黑龙江传统文化研究的又一个重要成果。赫哲族没有文字,“伊玛堪”是赫哲族一种以说为主、以唱为辅的比较古老的民间口头文学说唱形式, 20世纪80年代,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进行了收集整理工作,内部出版了《赫哲族伊玛堪选》,4部“伊玛堪”(2部片段)全部用用国际音标标注了赫哲语。黄任远先生主编的《黑龙江流域少数英雄叙事诗•赫哲族卷》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其中的讲唱者、整理者和研究者都是建国后优秀的赫哲族古文化传承人和专家,包括著名歌手葛得胜、吴连贵、吴进才、尤金良,著名的赫哲语专家尤志贤、傅万金。作为研究者和整理者,黄任远和张嘉宾对赫哲族古文化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黄任远是杭州知青,长期生活工作在赫哲族地区,对赫哲族文化有着十分执着的热爱,出版了《中国伊玛堪》等二十余部著作;张嘉宾是语言专家,对赫哲语做了长期大量的采录、研究工作,主持编著了《赫哲族伊玛堪选》、《赫哲语汉语对照词典》等。《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英雄叙事诗•赫哲族卷》的编写严格遵守了学术研究规范,其中收集的8部“伊玛堪”,全部用国际音标进行赫哲语标注,这对于濒临失传的民族讲唱文学而言,非常有价值;这部著作不仅是伊玛堪故事的集大成者,也是赫哲语言素材和语言现象的集大成者,对民族学、语言学、文化学研究以及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有重大意义,既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又是一项标志性的文化精品成果。
      李述笑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博观约取 辨误勘讹》,介绍了修订再版《哈尔滨历史编年1763-1949》的情况。新版摘译了众多外文档案、书刊、文献,搜集了罕见老照片,增补修订了词条十数万字、插入历史图片一千余幅。增补涉及哈尔滨城市形成、发展及市政沿革,列强在围绕中东铁路路权的争夺与角逐,以中西文化交融为特质的哈尔滨多元文化,以及哈尔滨犹太人、波兰人、乌克兰人等各国侨民社区文化生活等史料;词条表述更加充实;纠正“哈尔滨俄国东正教圣尼古拉教堂是以沙皇尼古拉名字命名的”讹传,特注明“该教堂是以圣徒尼古拉的名字命名的”等。对外国人姓名翻译混乱做了规范和统一。谈到修订再版的治学体会,李述笑先生表示,编年体历史著作编撰靠的是日积月累,切磋琢磨、集腋成裘、锲而不舍,无捷径可循,无技巧可讨,非下笨功夫不可。
      哈尔滨市文化局原局长王洪彬先生在发言中表示,省社会科学院举办《哈尔滨历史编年1763-1949》等几部大作研讨会,是我省社科战线的空前盛事。这部大作经纬万端,大象夺目,其规模之宏伟,内涵之丰厚,文图之辅衬,立论之唯物,时空之井然,格调之庄重,都十分令人感佩!作者本着严谨的治学精神,风餐露宿,采访考察,搜集资料,挖掘原委;埋头档馆,久留书阁,苦读瑶牒,翻阅竹素;理清纪年,对照外文,译取要义,以求确凿,然后再博观约取,广纳精选,才著就这部浩浩然气涌如山的鸿篇巨制,其史学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现实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的文献性、史料性、工具性也是有目共睹的。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王希亮研究员在发言中表示,李述笑先生的新版《哈尔滨历史编年1763-1949》问世,是黑龙江历史文化研究工程启动以来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成果,与第一版相比,该书一是充实或补充了新的史料,填补了哈尔滨城市史、东北地方史以及中日俄关系史等领域的许多空白,也为编撰地方通史做了很好的铺垫。二是增补的1000余幅图片资料,使本书更具有可读性,弥补了文字资料的枯燥和单调。三是吸收学界最新成果,拾遗补缺,纠正谬误。因此,该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社会价值。这部书是李述笑先生历经几十年磨出的一柄学术“利剑”,而且坚持至今,不断创新,就做学问的态度和意志而言,也是学习的楷模。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曲伟研究员介绍了《哈尔滨犹太简明辞书》编纂过程和体会。他说,该辞书凝聚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犹太研究中心十几位专家的心血。现在哈尔滨留存的犹太人历史档案不多,大量历史文献资料流散到世界各地,课题组成员为此先后到以色列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世界各地犹太人博物馆、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档案馆、德国柏林犹太博物馆、法国国家档案馆、澳大利亚等地查阅、复制、翻译了大量英语、俄语、法语、日语、希伯来语历史档案资料,同时还利用了近年来研究哈尔滨犹太人历史文化的最新成果。本书在调研和查询资料过程中,得到以色列、俄罗斯、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原哈尔滨犹太居民及其后裔和文献档案机关的热情支持。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认为本成果是阶段性的,是为下一步编撰哈尔滨犹太人百科全书奠定基础。编撰本书的目的,既是为研究哈尔滨犹太人提供一本详实、准确的工具书,也是中华民族善待犹太人这一光辉人道主义记录的见证。
      黑龙江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省外宣办原主任徐世铭从《哈尔滨犹太简明辞书》的公共外交效应角度作了精彩评论。他说,奥地利籍犹太作曲家马勒创作的交响乐《大地之歌》中采用了李白《悲歌行》、《采莲曲》、《春日醉起言志》,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王维《送别》等七首唐诗(贝特格译成德文)为歌词,以一种普世胸怀讴歌人类之爱,在音乐艺术中实现了中犹两个民族间的人文交融。无独有偶,105年后的今天,在被以色列各界人士称为“犹太人再生之地”的中国哈尔滨,由曲伟、李述笑主编的《哈尔滨犹太简明辞书》问世。与马勒在音乐作品中吸纳中国文化元素相呼应,辞书中集纳了具有符号意义的诸多犹太文化史料,反映了犹太人在中国的一段悲欢史,又一次实现了中犹民族间的人文交融,以辞书形式梳理再现这段特殊的人文交流成果,尚属首例。多年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有关犹太人在中国的研究成绩斐然,特别在同以色列的国际学术交流中,以其独到的历史视角、团队的敬业精神和服务于双方合作发展的良好愿望,通过著书、出访、办展、论坛等多方面的取得的成果,增进了民间及社团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情感,促进了科技、教育、文化、农业等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从这种意义上讲,对中国犹太的研究和交流,已成为我国正积极倡导的公共外交的一部分,《哈尔滨犹太简明辞书》的编著,也可称为开展公共外交的又一成果。辞书内容翔实、清晰,信息客观、准确。在事件和人物介绍中,力求反映历史的真实,力图引导读者正确地认识犹太人在哈尔滨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商贸活动及创造的社会价值,从中感悟出中犹两个民族的文化内容的相似之处和生存理念的差异之处。在接纳、善待犹太人并和睦相处的相关内容的表述上,严谨、有度,没有丝毫的自我标榜。几位犹太精英在辞书序言中毫不吝啬的正面评价,恐怕就是被这些真实的历史记录所感动的结果。这部用珍贵的史料编成的辞书,不但是维系中犹民族传统友谊的一条纽带,而且还是留给两个民族后代的一颗深情的种子。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辞书的编辑出版,在我国目前倡导的“着眼发展、着眼未来”的公共外交中,将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民间所承担的公共外交的真正价值,不必借助于空洞的政治宣传术语,而在于它本身的平实与真诚。《哈尔滨犹太简明辞书》的编辑出版,正是做到了这一点。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刘爽研究员在评论中表示,曲伟和李述笑研究员主编的《哈尔滨犹太简明辞书》,凝结着多位专家学者数年劳作和辛勤汗水,这部精品著作的出版,标志着哈尔滨犹太人历史文化研究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该书全面反映了哈尔滨犹太侨民的历史、经济、社区、宗教与文化生活,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哈尔滨犹太人历史百科全书。许多条目是对最新收集到的文献、图片、回忆、笔记等资料,经过认真考证、翻译和整理后撰写的,其中包括了科学的分析、理论的概括和规律的总结。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客观地评价,表现了作者和编者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解释。该辞书的6个附录具有创新性,有些是过去的资料经过重新修订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的是新挖掘的历史资料,如《1953年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会员名册》、《哈尔滨皇山犹太公墓墓葬分布表》等,反映了作者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资料驾驭能力。图文并茂,内容生动。采用了目前所能找到的几乎所有犹太人在哈尔滨历史文化活动的照片,增强了辞书的历史感。该辞书的出版对于哈尔滨犹太人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