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所 作者:郑薇 来源: 更新时间:2011-02-28
     文学研究所以黑龙江地方文学和地域文化研究为主,同时面向全国开展现当代文艺学和文学创作实践的研究。所内拥有5个专业研究室——现当代文学研究室、影视文化研究室、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室、古典文学研究室、地域文化研究室;2个省级重点学科:东北地方文化史、黑龙江流域文明。文学研究所在东北地方文化史、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黑龙江当代文学评论领域拥有一批优秀科研成果、涌现出一批学术人才,在地方社科院系统占有相当的优势地位。现有科研人员15人(硕士以上学位10人),科辅人员2人,共17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9人。现任所长丛坤,副所长郭淑梅,所长助理喻权中、张晓琦。
      一、历史沿革
      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8月,原名为黑龙江省文学研究所,隶属黑龙江省科学院。1962年省文学研究所与省文联合署办公,归省文联党组领导。所长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主席延泽民兼任。1978年,文学研究所随省文联一起恢复工作,改称省文学艺术研究所。1981年,文学艺术研究所整体划归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正式称文学研究所。当时文学所共有研究人员9人,为李熏风、李安恒、王观泉、曹惠南、张镇、彭放、李树栋、崔树人、喻权中。文学研究所在正式成为学术研究机构后,在全省范围内广纳人才,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充实到研究所,对学科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国内产生了影响。
      1980至1985年,文学所领导分别为:梁志强,历任黑龙江画报主编,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黑龙江省文联秘书长、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著有《拓荒者的足迹——北大荒版画今昔》等;章俗,曾任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出版《西方现代派文学参考资料》等。陆续调进科研人员有:铁锋、刘以焕、韩明安、杨治经、曹俊峰、董国尧、王超英、蒋原伦、郭淑梅;另调进学术秘书孙晓明、编辑王世家。文学所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学术成果产生在“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思想解放之初。首先是创办全国大型文艺理论刊物《文艺百家》(1979年9月)。首期刊物出版后,因其内容涵盖广,容量大,每期40万字,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该刊第二期发表“苏联文学研究”专号,刊物印出了,但未曾公开面世。其二,1982年联合辽宁省社科院文学所创办《东北现代文学史料》辑刊,发表东北沦陷时期作家资料作品作内部交流。把许多被打倒的沦陷区作家作品,从地下发掘出来,打开的文学史的另一个“禁区”,该刊所载资料,为后来学者广泛引用影响深远。第三,发表了首批在国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的成果。如王观泉的《鲁迅年谱》、李安恒的《编剧杂谈》,铁峰的《萧红传略》开启了我省萧红研究之先河;再如彭放对四人帮制造的《中间人物论》冤案的平反和批评,发表了全国最早的两篇文章,一是《写“中间人物”何罪之有?》(刊于《黑龙江日报》1979年4月12日),另一篇《写“中间人”论》必须彻底推到》发表于《学习与探索》1979年创刊号。王观泉的郁达夫评传《席卷在最后的黑暗》,铁峰的《萧红评传》为现当代文学争得一席之地。而后王观泉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研究享誉海内外,成果有《天火在中国燃烧》、《一个人与一个时代》、《陈独秀传》等。在外国文学和国学领域,刘以焕出版了颇有影响的外国文学比较研究文集《相遇与对话》及《陈寅恪传》等。古代文学研究方面,韩明安的《黑龙江古代文学》成为文学所研究黑龙江区域文学的开山之作。王世佳从事《读点鲁迅》学刊的编辑工作此后成为鲁迅研究方面颇有影响的专家。毕业于复旦大学的曹俊峰,致力于康德美学研究,他的《康德美学述评》和《元美学》的出版在学术界获得很高声誉。
      1986至1992年,文学所领导为:所长徐昌翰,副所长张碧波、张镇。陆续调进科研人员有:徐维国、王玉田、王希斌、黄任远、郭淑梅、张晓琦、暴鸿昌、丛坤、张奎志、伊永文。秘书由王爱新、黄镜湖先后担任。资料室先后调进罗炎、卢东等人。文学所由此进入兴盛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所长徐昌汉、副所长张碧波的共同努力下,同时申请到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七五”规划社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子课题——“赫哲族文学”、“鄂伦春族文学”“鄂温克族文学”。之后又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满—通古斯神话比较研究”,省重点项目“北大荒文学艺术”、“黑龙江古代文学”。所里开设两门硕士研究生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后改为“中国北方民族文化史”),并与吉林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合办了大型辑刊《东北现代文学史料》;曾承办第二届中国现代文学年会”等重要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学科建设上新台阶,获很好的学术和社会反响。
    1992至1996年,文学所由沈忠文任所长,张镇任副所长;1996至1999年,由喻权中、张晓琦二位所长助理主持工作。期间,文学评论方面,副所长研究员张镇发表论著、论文及其他文学研究文章百余篇。论著《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理论建设》,论文《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的标准》等,均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论文《〈生死场〉与〈屠场〉比较谈》获国际萧红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1999—2002年,黄定天先后任文学所副所长、所长;2002至2005年,再度由喻权中、张晓奇主持文学所工作。黄定天由历史学转向地方文化研究,参与了《鄂温克文学》等成果。喻权中出版了《中国上古文化的新大陆》、《中国北方神话论稿》。张晓琦在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基础上,对《红楼梦》展开了新的考证研究,其成果由人大复印资料转载。郭淑梅在出版了《文艺理论批判》后转向女性文学研究,在全国首开“女性文本”评论专栏。其后续成果《女性文学景观与文体批评》专著成就了一家之言。论文《女性文学研究与大文化视野》由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并被许多国内外女性主义研究专著正面引用。从1999年开始,文学所每年都引进优秀的毕业生进入所内工作,补充青年科研力量。同时,文学研究所面临着新老交替的局面,如何带领中青年梯队迅速成长,时任所长黄定天决定申报省级重点学科,以重点学科稳定队伍,坚持地方文学与文化的学科发展方向。
      2005年至今,文学所由丛坤主持工作,2010年任所长,所领导班子包括副所长郭淑梅、所长助理喻权中、张晓琦。科研人员王为华、庄鸿雁、任雪梅、郑薇、兰雪燕、金钢、彭晓川、宋晓庚、王威、张珊珊、王璐。文学所进一步坚持以地方文学和地域文化为主的办所方向,注意发挥文学研究所退休科研人员的余热,为张碧波举办了从事教育科研工作50年的纪念活动。通过该活动使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学科浮出水面,自2007年起将其作为第二个省级重点学科积极向省人事厅申报。如果说2000年批准的省级重点《东北地方文化史》稳定了文学研究所的军心,在省内外高校频繁来我所吸引人才情况下,使人才不致于外流并且保持了学科优势的话,那么2007年开始的黑龙江流域文明重点学科的申报则是在做大文学研究所思路的基础上产生的。2008年,文学研究所科研综合考评全院第一,获科研先进集体称号,使文学研究所攀上了历史新高。
      二、学科建设
      (一)东北地方文化史
      2000年“东北地方文化史”获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黄定天为学科带头人。2001重点科学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东北边疆文化研究》,奠定了该学科在东北三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对文学研究所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3年由郭淑梅任该重点学科带头人,研究员王为华任后备带头人。学科梯队由任雪梅、郑薇、张珊珊等近10位青年科研人员组成。至2009年,该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具有重大学科建设意义的课题多项。如《黑龙江文化产业研究——黑龙江影视文化产业对策研究》、《和谐理念的重建——兴安岭生态文化形态研究》、《关于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与利用的调研报告》、《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英雄史诗》、《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2-5卷》等开拓性项目。其中,带头人郭淑梅代表作为《关于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与利用的调研报告》、国家A类期刊《文学评论》发表后由《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的论文《红色之路与哈尔滨左翼文学潮》。2007年郭淑梅执笔的省委宣传部“一号调研工程”《关于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与利用的调研报告》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在理论推进会和文学艺术专题座谈会上,我院多次受到宣传部领导的表扬。历史文化资源研究目前成为我院的一大特色品牌。
      在梯队建设方面,实施以课题带动梯队成长的方式,重点培养后备带头人和第三梯队的课题设计能力、成果积累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根据学科不同时期的发展重点,集中人力物力打造某个研究方向,把后备和第三梯队推向前台,使梯队人才脱颖而出。
      (二)黑龙江流域文明
      对于文学所,“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既是一个课题,也是一个科研方向,同时也代表着一只学科队伍的建构。1987年,张碧波申报的课题“中国古代北方文化史”被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为此,张碧波先生以文学所科研人员为骨干,建立起了一支横跨8省市、囊括文史哲经以及考古、宗教、民俗、语言等多学科融合的新型科研队伍。在历经3次大规模学术考察、3次全国性学术会议、2部学术论文集结集出版之后,“中国古代北方文化史”终于以“民族文化卷”、“专题文化卷”的形式,分别于1993年、1994年推出专著。两部专著共计250余万字,一经推出,立即得到学界的好评,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20余家报刊发表了专门的评述文章;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还将该书列为了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博士生必读书目。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内的一些世界著名图书馆收藏了此书。此后,大文化视域中的文学研究成为了文学所始终坚持的方向,并由此深化出东北地域文化史、黑龙江流域文明等新的研究领域。
      2008年地域文化研究室的建立标志着我所由单纯的文学研究向地域文化的进一步拓展,使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在机构设置方面有了落脚点。2008年,张碧波先生牵头的黑龙江流域文明初始形态研究作为省社科规划重大委托项目获得立项。同时由丛坤主策划,喻权中、庄鸿雁共同撰稿完成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黑龙江馆主题陈述报告在全国征选中获得一等奖并被世博会审议通过。丛坤完成的《关于黑龙江冰雪文化发展应实现五个突破》的建议受到省领导签批并被《奋斗》、《黑龙江经济报》等媒体关注。2009年,丛坤、庄鸿雁、彭小川共同完成了同江市政府委托的项目《同江市开发中俄界江旅游及游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使文学所在应用研究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并使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由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都市文化研究发展。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所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是与文学所的发展同步的,建所以来各个时期都有突出的成果。建所之初,王观泉的郁达夫评传《席卷在最后的黑暗》,铁峰的《萧红评传》就为我所的现当代文学在学界争得了一席之地。彭放组织编写并出版的《黑龙江文学史》(四卷本),结束了黑龙江没有文学史的时代。
      这一时期较有成就的学者有王观泉、铁峰、彭放等。王观泉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鲁迅年谱》、《鲁迅美术系年》、《“天火”在中国燃烧》,传记文学《席卷在最后的黑暗中——郁达夫传》、《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瞿秋白传》、《被绑的普罗米修斯——陈独秀传》等。铁峰自1980年从事专业文学研究后,发表有《萧红传略》、《对萧军及其〈文化报〉批判的再认识》、《沦陷时期的东北文学》、《再论沦陷时期的东北文学》、《也谈东北沦陷区的东北文学思潮》、《东北新诗的流程与特点》等百余篇论文,以及《东北现代文学史》(与他人合作)、《萧红文学之路》、《黑龙江文学志》等专著,是一位有成就有影响的东北文学研究专家。彭放致力于对黑龙江作家作品研究。经他研究发表单篇论文的作家有丛深、王忠瑜、沙鸥、方行、吴越、梁南、林予、鲁琪、张抗抗等。主编出版了《黑龙江作家评论集》、《黑龙江作家论》。1997年组织编写《黑龙江文学史》,任课题组负责人,2002年该书出版,结束了黑龙江没有文学史的时代。也为全国各省地方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一个范本和先例。
     近年来,现当代研究室在继续深化有关黑龙江省现代文学的现象、思潮、流派、作家作品,以及文学史的纵向研究等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视野开拓到黑龙江当代区域文学与其他地域的横向比较研究,新时期以来黑龙江特色作家、作品等研究新领域。喻权中主持了院重点课题“黑龙江区域文学比较研究”,出版学术专著《边缘的魅力——黑龙江区域文学比较研究》(喻权中、任雪梅)、《彼岸的声音》(喻权中)和《甘蔗林与红高粱—中国南北方小说比较》(任雪梅),喻权中主持院重点课题“走向新中国的文学”。郭淑梅出版了专著《女性文学景观与文本批评》。开设了《女性文本》专栏,发表系列女性文本批评近30万字。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红色之路”与哈尔滨左翼文学潮》、《迟子建的现实转身》、《物质时代女性文学的新形态》等。任雪梅主持院一般课题“新世纪成长小说的精神走向”,金钢主持省社科青年课题“现代东北文学与俄罗斯文化”,宋晓庚主持院青年课题知青文学研究。
      (四)民族民间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始于1985年。历任研究室主任崔树人(任职年限1985—1986年)、庞玉田(任职年限1990-1994年)、黄任远(任职年限1997-2007)、王为华(任职年限2007-)。20余年来,该室承担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中日学术交流课题2项,省社科基金项目5项,院社科基金项目7项。该室研究人员发表专著、合著、编著计30余部,论文150余篇,填补了某些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大奖,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20世纪80年代末,承担了“七五”、“八五”期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的子课题的编撰工作,经14年的搜集采录、潜心研究圆满完成了课题。出版了《赫哲族文学》(徐昌汉、黄任远),《鄂伦春族文学》(徐昌汉、隋书今、庞玉田),《鄂温克族文学》(黄任远、黄定天、白衫、杨治经)。通过对三小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民间口头文学全面系统的介绍,为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认为是填补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加强了与国外学术机构、科研院所的交流。黄任远曾四次应邀访问日本等国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课题研究和学术报告,为宣传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做出了贡献。这一阶段的学术成果颇为丰厚,黄任远专著《赫哲那乃阿伊努原始宗教研究》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对赫哲、那乃、阿伊努几个相邻民族的萨满文化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揭示了民族与文化的关系以及他们对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贡献。该书对抢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7年开始注重突出科研的辐射力量和品牌效应,培养后备人才,努力将本学科做成既有利于东北地域文化发展又优先推动黑龙江文化建设的特色优长学科。研究室成员多次深入到黑龙江少数民族聚居区,近距离地感受少数民族神秘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文化形态,进一步发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域文化风格,探讨全球化语境中坚守本土化的意义和前景。完成院重点课题《鄂伦春族原生态文化研究》;省统战部招标课题《黑龙江三小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研究》;省社科基金项目《大兴安岭文化形态研究》。出版专著《鄂伦春原生态文化研究》(王为华)、黑龙江三小民族文化研究》(王为华、王威、兰雪燕)。《鄂伦春原生态文化研究》在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理论方法来探讨一个民族文化的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同时,还引入“文化生态学”理论来突破传统的民族学研究。
      (五)影视文化
      2001年以学科的研究方向为基础,文学所进行学科调整,成立影视文学研究室,2008年改为影视文化研究室。该研究室确立了立足黑龙江,辐射东北及全国的影视研究。近十年来先后完成多项省级、院级课题。省社科基金项目《黑龙江文化产业研究——黑龙江影视产业对策研究》,通过对黑龙江省的影视产业调查研究,对我省影视产业问题与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对国内外现状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得到省委宣传部有关部门的正面采用。其中省委宣传部委托项目《东北影视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宣部关于“戏说”电视剧现状及问题调研》、《我省农村轻喜剧〈文化站长〉的成功经验》、《黑龙江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如何打磨(黑龙江)高收视率的主旋律电视剧》等直接为省委宣传部文艺工作提供咨询和建议,服务于省委宣传部工作大局。其中《如何打磨(黑龙江)高收视率的主旋律电视剧》受省委宣传部的采纳。为扩大研究室在省内影视研究界的影响,为黑龙江影视发展把脉,在《文艺评论》开辟了电视剧《文化站长》的专题论文研讨,获得省内专家和业内人士的好评。与省、市电视台合作,完成了影视《纪录生活》、《快活武林》等栏目的专家评论工作。承担并完成了我院青年课题《东北三省电影文化产业研究》(郑薇),《中国商业大片:“中体西用”的双重变奏》(张珊珊)等3项。编著《东北振兴中的电影文化市场》(王为华、郭淑梅、郑薇)等3部。通过大量走访调研,影视文化研究室在我省的影视文化发展基础研究及提供相应对策建议等方面已逐步形成研究规模,奠定了较深的学术基础,形成了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发展趋势,对外影响日益广泛。近几年来,影视研究室还充分发挥理论优势,与省内高校、知名媒体联合举办多次学术研讨会。结合影视界黑土地域特色题材、后知青题材影视的创作热潮,先后发起并召开了“电视剧《闯关东》作品研讨会”、“《北风那个吹》与后知青题材影视创作研讨会”等。
     (六)古典文学
     文学所古典文学研究始于1985年,古典文学研究室由张碧波先生从哈尔滨师范大学调入而建立。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从事古代文学研究并著述颇丰的人员有张碧波、韩明安、王希斌、张晓琦等人。
      张碧波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一直从事古代文学研究,调入文学所后,转向了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主编了《中国诗学大辞典》,出版了《中国文学史论》,后者收录了作者20多篇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专题学术论文,其中大多数论文发表时都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韩明安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著有《黑龙江古代文学》,是国内第一本研究黑龙江古代文学的专著。1991年出版专著《诗经末议》。先后主编《新语词大辞典》等多部工具书,主编《文化新学科系列丛书》等多部丛书。
      王希斌研的古代文学研究,主要是从事古籍整理和点校方面的工作。主要成果有《全唐诗广选集评新注》的古籍整理,《大乘秘严经校点》的点校,参与编写《中国诗学词典》、《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等。
研究室主任张晓琦研从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除了发表一些文艺美学、当代文学等方面的论文外,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他早期的古代文学研究,主要是探讨了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其中《关于文学重构的两点设想》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90年代以来,张晓琦主要研究集中在对《红楼梦》谜底的研究探索,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有四篇论文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由香港金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了60万字的专著《红楼谜话》。张晓琦的《红楼梦》研究,坚持了实事求是、言必有据的学术原则,已经成为国内外索隐派研究的代表。他即将面世的最新研究成果,如认为脂砚斋、孔梅溪和棠村都是顺治的化名等新的结论,有可能解决《红楼梦》研究中的一系列疑难问题,相信能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的反响。
      (七)文艺理论研究
      文学所在文艺理论研究方面曾参与组织召开过全国大型学术研讨会:如全国马列文论第四届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在大庆召开),全国小说创作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等。较有成就的学者有杨治经、曹俊峰、郭淑梅等。杨治经主持参加撰写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古斯——满语族神话比较研究》等三项国家课题以及《北大荒文学艺术》、《当代文艺学新论》多项省级课题。曹俊峰是我省著名的康德美学研究专家,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发表了大量有关康德美学的研究成果,如《康德美学的构成、特点和历史地位》、《人类学美学的先声——康德过渡期美学思想》等,以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朴素优美的语言陈述风格,在学界获得了良好的学术声望。他的译文《托马斯•门罗:艺术史哲学》、译著《对美感崇高感的观察》,以及《元美学——美学自我审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理论建设》等反响颇好。1999年专著《康德美学述评》标志着曹俊峰学术跨越很高的境界。该书对康德美学体系从基本框架到具体范畴、概念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真正把握了康德美学的底蕴。由于其“富于历史感”、“深入浅出”的特点而被蒋孔阳先生称赞为“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力才做得到的”。郭淑梅在文艺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有专著《文艺理论批判》以及专著《郭淑梅眼中的韩国人》。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