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玛堪研究中心 作者:侯儒 来源: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更新时间:2013-05-29

一、中心简介:
2011年12月16日黑龙江伊玛堪研究中心依托省社科院正式成立。本中心汇聚了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伊玛堪研究专家学者,国内和国际有关权威学者也垂顾加盟。黑龙江伊玛堪研究中心的成立,有利于通过这个平台与国内外伊玛堪研究学者联系与交流;有利于与相关部门合作,实现资料共享,形成合力;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彰显黑龙江地域文明。中心的成立对于促进国际学术文化交流,提升黑龙江的形象,具有积极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以及经济高速的发展,中国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面临着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有效地保护本土文化传统、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时代课题。伊玛堪作为历史长河中民间歌手集体创作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浓郁的地方性以及别具一格的艺术性,被誉为“史诗体的民间巨著”,它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人们不希望传承千百年的优秀文化在自己手中消失殆尽,否则,将是整个中华民族无法弥补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的重大损失。所以保护传承伊玛堪说唱艺术是我们寻求民族传统文化复兴、实现文化重构的重大课题。它将带动整个黑龙江流域民族的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同时也会对全球同类小民族文化保护问题提供经典范例。
研究中心的学者、专家要从学理上对现有50多部、数百万字伊玛堪典籍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理论探讨,为“伊玛堪”的保护传承提供翔实、丰厚的宝贵资料;还要将伊玛堪音像图文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搜集整理国内外伊玛堪研究资料,建立完备的伊玛堪数据库;中心计划通过以书代刊的方式不定期出版《伊玛堪研究》,组织伊玛堪研究的学术活动,搭建国内外学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的平台,从而推动中国口承文化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二、成员简介
研究中心成员
曲 伟 省社科院院长
副主任: 朱 宇 省社科院副院长
张学文 省文化厅副厅长
顾 问: 徐昌汉 省社科院研究员
黄任远 省社科院研究员
中心成员:丛 坤 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 研究员
刘 丽 同江市副市长
孙同刚 饶河县宣传部长
郭淑梅 省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 研究员
喻权中 省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 研究员
王为华 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王 威 省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
特聘研究员
省内专家
徐昌翰 省社科院研究员
黄任远 省社科院研究员
都永浩 黑龙江民族研究所所长
谷文双 黑龙江民族研究所 研究员
张嘉宾 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景 堤 省艺术研究所所长
陈 恕 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苗 笛 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赵阿平 黑大满语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郭崇林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务处长 教授
王益章 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秘书长
那晓波 学习与探索杂志社副主编 副研究员
张敏杰 省民族博物馆研究员
刘 敏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教授
省外专家
朝戈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朝 克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 研究员
吴晓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孟慧英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赵志忠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 教授
汪立珍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学系 教授
高荷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佳生 辽宁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吕 萍 长春师范学院萨满文化研究所所长 副研究员
国外专家
荻原真子 日本千叶大学 教授
大贯静夫 日本东京大学 教授
安 娜 俄罗斯远东研究所 研究员
李钟周 韩国全北大学 教授
于晓飞 日本大学外语部 副教

三、学术活动
2012年6月14-15日,来自俄罗斯、日本、北京及东三省的80多位学者及嘉宾云集哈尔滨松花江畔,参加了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伊玛堪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伊玛堪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翔等在开幕式上讲话,佳木斯市、同江市及饶河县政府领导到会祝贺,国家级伊玛堪传承人吴宝臣进行了示范演唱。
伊玛堪是以赫哲语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人文习俗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它以平实古朴的口语风格、富有声韵之美的语言特色以及自由驰骋的思维模式成就了一个民族口承文明的渊薮,它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2011年11月23日,伊玛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重要组成部分的伊玛堪已进入国际视野,标志着保护本土文化传统、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已经成为世界性课题。
为建立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构建相应的支撑体系,以实现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的价值目标;为促进各国学者关于伊玛堪保护和传承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表达社会各界对黑龙江流域文化多样性的普遍关注,从而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改革提供思路,首届伊玛堪学术研讨会以“传承与合作”为主题,围绕着伊玛堪的保护与研究展开多元的学术对话,展示了伊玛堪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体现了较高的学术层次和较大的国际影响。
挖掘伊玛堪价值内涵,寻求伊玛堪的保护路径
本次会议向我们呈现了伊玛堪产生、传承的历史文化因素及其多元文化价值,佳木斯大学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敏在分析了伊玛堪的“物质文化基础”、“精神文化基础”、“地理环境基础”和“多元文化基础”之后,论证了伊玛堪所蕴含的“历史学与民俗学价值”以及“哲学、宗教学与美学价值”、“语言学与文学价值”。除此之外,黑龙江大学满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赵阿平认为“伊玛堪还具有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教科书’功能”,是语言学研究、历史学研究的原始资料,是民族学研究的客观反映。还有学者指出伊玛堪是赫哲族“最具权威的民族经典,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全部精神信仰和追求”,“能够胜任为一个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在我国少数民族史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学的骄傲”,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伊玛堪的传承与保护是本次会议热议的话题,对于伊玛堪的保护路径问题学者各抒己见。中央民族大学汪立珍教授分析了伊玛堪面临的生态困境,认为从地域生态学视角提出问题进行回应,是伊玛堪传承与保护研究的必要措施,也是当下伊玛堪传承的有效途径。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丛坤研究员认为文化生态学侧重文化与环境的互动,为伊玛堪传承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他从伊玛堪文化的生态系统、伊玛堪生态文化的体系危机、伊玛堪生态文化有效变迁的对策等三个方面对伊玛堪传承保护问题进行阐述。指出伊玛堪传承保护的关键是保护其文化生态环境,保证其“活力”的存续,而非保证其“原封不动”,因而要从文化多样性角度来认识社会“发展”,尽量减弱现代化进程对民族文化生态产生的负面影响。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博士生刘淑珍根据实地调研资料,分析了伊玛堪传承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从行政和市场两方面探索了伊玛堪传承的若干途径。长春师范大学满语文化研究所所长吕萍结合满族说部传承保护经验给出6点伊玛堪抢救与保护的具体建议。
搭建伊玛堪国际学术平台,比较相邻民族间的文化互动
任何地域、任何民族的文化创造都不是孤立的,它必定与其相邻地域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态发生互动、双向以至多层次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但是这种碰撞与融合必定又以本土意识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确立本民族自己的富于民族特点的文化坚守。伊玛堪中所呈现的文化特色毫无疑问具有鲜明的本土意识,但是,由于文化生态环境的相似,经济文化类型的相似,以及历史久远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在一个区域甚至更大区域范围内,就存在着传统文化及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与渗透。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荷红博士对赫哲族、鄂伦春族、满族,生活在俄罗斯的那乃人、生活在日本的阿依努人等东北亚5个人口较少民族共有叙事传统进行了研究和考察。认为这5个民族共有的叙事传统,虽然在各民族中称呼不一,但其共有的许多特征都与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东北亚这片土地有着密切的关联。她强调要深化对与赫哲族一江之隔的俄罗斯那乃族的“尼母嘎堪”的比较研究,尤其是那乃族活态的口头传统流传,更应成为我们的关注对象。
俄罗斯阿穆尔州国立大学“文学和世界艺术文化教研室”主任安娜•阿纳托利耶夫娜•扎比亚科博士提交了论文《伊玛堪作为鄂温克民间文学体裁在文学作品中及其反映》,她指出在俄罗斯阿穆尔州的鄂温克族传统中,神话、历史故事、传说以及民间生活往事这些体裁以“伊玛堪”著称。在绝对寂静中说唱者用郑重的、渐高的声调开始叙事的开场白,并逐渐加快语言节奏和声音力度。调控听众情绪和简练的表述伴随着乌卢基特坎(鄂温克伊玛堪歌手)的表演,类似的伊玛堪表演者技巧运用被民族学学者记录下来。安娜博士认为文学作品即带有文学手法的民族志,可以成为民间传统的古老口述文学形式的修复源泉。
俄罗斯阿穆尔大学教授安德烈•巴甫洛维奇•扎比亚科博士在会上提交了题为《阿穆尔上游岩画与通古斯—满语族民间文学的关系》的论文。他对分布在黑龙江沿岸及其支流额尔古纳河到阿尔哈拉河与石勒碦河的交汇地带的岩石壁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通古斯满语族民间文学不仅以口述形式存在,许多民俗形象和内容也以岩石壁画的形式被表现出来,并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去。因此,岩画是研究远东各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文献史料。
   日本大学法学部副教授于晓飞博士,提交了题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玛堪的再生和保存寻找伊玛堪唱段中衬词的实态》的论文。她用赫哲语记录了歌手尤金良在1999年和2000年说唱的两部伊玛堪。文中对伊玛堪的历史以及说唱形式特别是唱段部分的衬词与周边民族进行比较,探索伊玛堪的演变,并对如何对伊玛堪进行保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黑龙江省艺术研究苗笛研究员建议通过东北亚地区各民族之间音乐文化比较,特别是弓弦乐器桦树皮胡琴源流的研究,进而完善赫哲族历史、本族音乐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大连民族学院语言与文化学院院长王维波提出“以典籍翻译为桥梁”,以英语——“这一世界运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工具”激活伊玛堪,把赫哲族文化推向世界、传播给世界,并就伊玛堪如何在世界范围内传承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探源“伊玛堪”文化,巡检“伊玛堪”研究
黑龙江省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喻权中研究员认为伊玛堪研究进入国际学术界主流话语,要求对伊玛堪历史背景、身份确认、主题意蕴、文化关联等诸要素做出科学勘定与考察。泛伊玛堪(尼木哈、尼木哈西壬、尼玛堪)曾经流行于诸通古斯语族,词源为“故事”。伊玛堪作为内容广泛的说唱艺术,主题几乎涵盖了诸通古斯语族的方方面面。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郝庆云教授的《伊玛堪与赫哲族族称的演变》一文探讨了伊玛堪形成、发展的历史年代和社会背景,通过比较研究和考察,提出了对伊玛堪文学形式和伊玛堪身份的确认,指出“族称的形成与演变是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记录,反映了民族对自己的认知与评价”。
黑龙江伊玛堪研究中心研究员黄任远的《伊玛堪的采录、研究与保护》梳理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伊玛堪从采录到研究的学术历程,使我们得以清晰地窥见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20余年中,伊玛堪研究“从田野调查式研究向多学科理论综合研究转化,从单一民族研究向相邻民族、邻国民族比较研究转化,从单一渔猎文化研究向多元文化研究转化,学术队伍也向年轻化、专业化、理论化转化”等为标志的日趋成熟的蝶变历程。黑龙江省社科院文学所民族民间研究室主任王为华研究员的《伊玛堪研究综述》梳理了伊玛堪研究由“泛”到“专”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聚焦研究中颇具争议的焦点,关注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寻求拓宽伊玛堪深度与广度的新起点,以期为伊玛堪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多维度解读伊玛堪文本,探寻伊玛堪精神密码
本次会议兼顾于伊玛堪表现形式和文本的双向解读。
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陈恕研究员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赫哲族伊玛堪”项目的申报者及项目负责人在详细介绍了伊玛堪申遗过程之后,强调以往有很多学者只注重对“伊玛堪”的文学部分进行记录,而忽视了伊玛堪唱腔音乐部分的记录整理。今后应着重把赫哲族伊玛堪作为曲艺类的一种说唱形式,而不单纯是民间文学形式来研究及保护。
在“伊玛堪”的文本研究中还引入女性主义批评等多元视角,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郭淑梅“从父权制下男性主体叙事、父权制下的女战士、母系社会女萨满遗风”以及“赫哲族依玛堪中的女性角色及其社会地位”等多个维度对“伊玛堪”文本的文化密码与精神密码进行了阐发解析。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博士生陈曲也提交了论文《赫哲族伊玛堪中女性角色及其社会地位》,梳理伊玛堪中的作为“莫日根”的主要助手的女性形象,分析女性在伊玛堪中的弱势社会地位,旨在还原赫哲族英雄史诗产生和流传的时代图景:崇拜男性英雄的部落联盟和部落征战时期女性地位处于渐衰未落的境地。
会上多位学者从不同层面归纳和分析了伊玛堪的几种主要母题、叙事模式和精神内涵。王为华研究员通过对多部代表作品中主人公“莫日根”在这些母题的相互交织与重叠中的事迹和行踪的考察,透过伊玛堪作品中对于“神的力量与人的意志”的不同表现,对伊玛堪精神内涵进行了双向解读,提出了其“最根本的精神内涵无非是一种意志——人类生存的意志”。
本次研讨会采用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的形式,学者各抒己见,发言踊跃,甚至乐观地作出如下预见:鉴于赫哲族伊玛堪与周边相邻文化的密切关联,以及伊玛堪的申遗成功和今后对伊玛堪整体保护与活态传承工作的推进,必将带动学界对于国内、国际其他民族类似艺术形式比较研究的深入,从而推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其他人口较少民族的文明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弘扬。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央民族大学赵志忠教授在会上提出,应适时建立中国“伊玛堪学”,伊玛堪学的建设恰逢其时。此前,伊玛堪研究不是显学。长时间以来,专注于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者们筚路蓝缕、甘于寂寞、默默耕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很多想法没能实现。自从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伊玛堪”一跃进入国际视野,这标志着对它的研究、传承与保护已成为令人瞩目的重要课题。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武寅副院长在开幕式上所讲到的: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应看做是世界、特别是中华民族对文化多样化道路以及“世界文学”发展的自觉实践。从理论和学术层面挖掘、提炼阐释非遗项目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揭示其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所承载的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及其文化表现,已经成为有效保护乃至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理论和学术支撑。
四、科研活动
一是启动伊玛堪数字化工程,将我院民族工作者多年采录的伊玛堪音像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搜集整理国内外伊玛堪研究资料,建立完备的伊玛堪数据库。
二是出版国际音标本《赫哲伊玛堪全集》,将《伊玛堪全集》译成英、俄、日、韩等外文出版,以便进行国际文化交流。
三是不定期召开伊玛堪国际学术研讨会。
四是建立伊玛堪研究基地,培养研究新人,扩大研究队伍,多出精品力作。
五、课题活动
2012年度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保护的文化生态学研究》立项,批准号为:12B057

六、学科简介
伊玛堪是“史诗体的民间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伊玛堪研究具有人类学、宗教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学术研究价值,为语言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社会学科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研究空间,自1930年凌纯声先生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算起,中国的“伊玛堪”研究已经走过了80多个年头。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及其文学所,经历了以李熏风、徐昌翰、黄任远为代表的三代学者薪火相传,完成了《赫哲族文学》、《赫哲绝唱:中国伊玛堪》等“赫哲族伊玛堪说唱”研究学术专著5部,确立了“赫哲族伊玛堪说唱”研究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今天,在举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在黑龙江省决心从8个方面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落向实处之际,黑龙江“伊玛堪”研究中心不仅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还必将担当起文化创新发展生力军的现实诉求。
七、成果辑要(待补充)
专著
徐昌翰、黄任远合著的《赫哲族文学》
王士媛和黄任远合著《黑龙江伊玛堪》
黄任远著《中国伊玛堪》
黄任远、尤志贤、张嘉宾、赵阿平共同主编的《伊玛堪国际音标本》

论文
《从伊玛堪看赫哲族萨满文化》
《伊玛堪名称探源》
《赫哲族伊玛堪艺术特色探析》
《伊玛堪文化结构探析》
《伊玛堪研究的新起点》等40余篇。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