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前身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一研究室。1979年在该室基础上扩建为哲学所。
建所之初,全所科研人员积极投身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相当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讨论会与理论宣传文章,初步确立了哲学所在黑龙江省哲学界的研究地位。
1980年代,哲学所开展了全面的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推出了一批研究论文与研究专著。其中,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研究在全国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990年代,历经10余年的科研积累,哲学所迈入了一个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推出的《系统美学》、《死亡哲学》、《实事求是论》、《城市社会学》、《思维科学》、《领导决策概论》、《文化论》、《人素质研究》、《非线性系统方法论》等学术专著,在省内及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多项成果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奖。
进入新世纪,随着地方社会科学院研究方向的明确定位,哲学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开展了《边疆文化大省调查》、《老工业企业职工素质调查》等大型的调研工作,推出了以《面向新世纪的黑龙江精神与文化》为代表的一批专著和论文。
哲学所30年来共出版学术专著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不少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人大复印资料》等报刊杂志转载。在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荣获过十几个奖项。其中,王黎明研究员的《犬图腾族的源流与变迁》在黑龙江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一等奖。申请省级课题10余项,国家级课题1项,为黑龙江省哲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所有这些成果与奖项犹如以座丰碑,它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哲学所老中青三代人对哲学事业始终不渝的热爱,对哲学研究的执着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