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为鉴促整改,理论支撑抗疫情 作者:院宣传部 来源: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更新时间:2020-05-27

以案为鉴促整改,理论支撑抗疫情
——宣传部党支部与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党支部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根据院党组的部署要求,近日,宣传部党支部与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党支部共同组织开展姜国文案件警示教育主题党日活动,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并围绕意识形态、疫情防控等重点热点问题开展了理论研讨交流。因疫情防控要求,支部全体党员采取线上视频会议形式参加了本次活动。会议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由宣传部党支部书记周士昌主持。会议传达学习了《省社科院开展姜国文案件警示教育工作方案》的部署要求及“五个鉴戒”主要内容。要求支部全体党员以姜国文违纪违法案件为镜鉴,严格按照院工作方案开展好警示教育,全体党员对照“五个鉴戒”,表态度、谈认识、找差距、促整改,认真查摆问题,剖析原因。与会同志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积极发言,大家一致表示,要深学细思鉴悟,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纪律法规,夯实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思想政治根基,努力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政治历练,做思想上的清醒人,坚决践行“两个维护”;要深刻汲取教训,坚持以案为鉴,深刻反思、检视问题,深入剖析整改,以坚定的政治品质、良好的精神面貌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做到肃流毒、除影响、清根源、强党性、树正气,为推动全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发挥应有作用。
      第二环节,由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孙浩进主持,围绕意识形态、疫情防控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理论研讨。
      周士昌同志以《对新时代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创新的认识》为题,聚焦围绕当前意识形态理论的相关命题和关键点位,着重从意识形态本质意涵的新阐释、意识形态根本任务的新体认、加强意识形态安全的新方略等三个方面和与会同志探讨交流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创新的理论意涵和实践路径,为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学理支撑和参考。
      陈晓辉同志以《数字治理中的形式主义及其整治思路》为题,从数字治理在疫情监控、物资调配等6方面取得的成就为例,分析了数字治理对管理赋能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调研,总结了政府管理工作中存在的4大类13种形式主义表现,提出形式主义产生的重要原因和整治路径。
      王海滨同志以《正确认识反腐败趋势》为题,从七个趋势、五个方面阐述了反腐败斗争的若干趋势和党员干部远离腐败的基本途径,深度解读了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反腐败斗争,并根据势发展予以与时俱进的科学判断,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根本遵循。
      张鑫同志在《以实事求是推动疫情防控见成效》的发言中提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实事求是是取得打赢打好疫情防控战役全胜的主要因素。王力力同志在《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发言中表示要立足本职工作,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孙彩燕同志在《在常态化抗疫中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治担当》发言中提到,必须始终坚定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做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坚定执行党管干部原则,充分发挥党委(党组)战斗堡垒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高原同志在《夺取新冠疫情胜利的三个维度》发言中提到,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取得抗击新冠肺炎胜利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观的新实践、新发展,是取得抗击疫情胜利的坚实力量;面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守护全体人类的有效途径。张帆同志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展现的制度优势》发言中提到,要坚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的政治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持以重大风险考验为抓手的问题导向,坚持以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未来导向,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优势,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定能乘风破浪,直济沧海。徐雪同志在《全面决胜抗“疫”斗争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的发言中提到,国家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指导,切实维护国家生物安全。面对来之不易的局面和仍然严峻复杂的形势,必须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贯穿运用到抗疫重大斗争全过程,夺取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最终胜利,切实维护国家生物安全。
      与会党员表示,此次宣传部党支部与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党支部通过结对共建,将互联网技术与支部党建相结合,第一次尝试以视频形式召开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效果很好,收获颇丰。不仅有效避免疫情期间的人员聚集,也极大地提高了党员干部参会率,实现隔空交流,浓厚研学氛围。同时,进一步发挥了支部理论学习阵地作用,提升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形成以点带面、以线带片效应,打造过硬书香党支部,助力一流社科院建设。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