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起点及现实昭示 作者:陈静 来源:《学习与探索》 更新时间:2018-03-13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起点及现实昭示
——纪念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170周年

      发表载体:2017年第7期(总第264期)学习与探索Study & ExplorationNo.7,2017 Serial. No.264·纪念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170周年·

      摘要:共产主义者同盟是第一个国际性的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政党组织、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的政党组织,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起点。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意义重大,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现实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发展性和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依然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实践基础上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共产主义者同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D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17)07-0041-11


      收稿日期:2017-04-24
      作者简介:陈静(1962—),女,副院长,研究员,从事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共产主义者同盟从成立到今年已整整170周年。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起点,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启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温这一重要历史事件,面对当前世界风云变幻和不断调整的国际关系,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信”,愈发感悟深刻、坚定不移。
      一、共产主义者同盟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条件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不是偶然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欧洲产业革命的完成、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初步形成,是它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条件。
      1.产业革命推动欧洲生产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19世纪中叶,欧洲的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并且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同时,美、俄、日等国的资本主义也在迅速发展。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飞跃,也使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产业革命加剧了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愈发尖锐地凸显出来。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在这一基本矛盾的影响下,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的无限扩大和劳动群众支付能力需求相对萎缩的矛盾也变得日益激烈。尽管在当时资本主义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逐渐变成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2.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产业革命不仅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而且引起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产业革命在创造出一个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个在人数上远远超过前者的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掌握着最先进的劳动技能。由于他们追求解放的要求与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相一致,是一个代表着历史发展方向的先进阶级,势必成为突破资本主义私有制束缚的革命力量,成为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的革命力量,成为建设未来新社会的革命力量。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资本家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工人阶级作为雇佣劳动者、作为无产阶级,却变得越来越贫穷。工人阶级的特性决定了他们不是就此安于现状,而是不断聚合自己的反抗力量,因而具有彻底的革命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革命的社会力量。然而,工人阶级在其出现的初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只是一个自在的阶级。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他们逐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开始联合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作为一个反对资本家的同盟,自此,工人阶级由一个自在的阶级变成一个自为的阶级。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举行起义,提出工人阶级也要像资产阶级一样进行自己的革命。1836年至1848年,英国爆发了长达十余年、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工人提出争取普选权,按照民主原则改组下议院,让工人也有权参与管理国家。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公开提出反对私有制社会的口号。马克思认为这次起义已经“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了。三大工人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表明工人阶级开始为争取本阶级的政治权利而斗争,而批判的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已经觉醒的工人阶级迫切需要总结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革命斗争。
      3.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8世纪7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推动欧洲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迅速过渡到机器大工业,这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机器大工业生产中,从新材料的开发、机器设备的制造到生产流程的设计,都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运用来解决。科学技术的运用使生产效率呈十倍、百倍的提高,对生产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直接的生产力。
      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运用超过以往一切社会形态,欧洲发达国家运用科学技术掀起了第一次科技革命,使这些国家的综合国力空前提高,欧洲逐渐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马克思、恩格斯在描述资本主义社会取得的辉煌成就时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36科学技术越是向前发展,资本家越是会积累更多的财富,工人阶级越是变得更加贫穷,阶级对立将越来越尖锐。工人阶级为了完成自身的使命,必须在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联合起来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创造了重要条件。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初步形成
      1847年6月2日,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伦敦秘密召开。恩格斯主持和参加了大会所有文件的起草和审议工作,保证了大会的正确方向,在重要问题上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主张的原则和精神形成了正确的决议。大会讨论了恩格斯起草的同盟纲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指出了无产阶级产生、发展及其创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使命,阐明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步骤和手段。大会还决定把《共产主义信条草案》提交给各支部进行充分讨论,并将讨论的意见反馈给同盟中央委员会。
      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敦举行,大会最后批准了经过马克思修改的新章程。在此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在伦敦和布鲁塞尔就纲领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逻辑体系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研究。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巴黎区部委员会的委托,写成《共产主义原理》。《共产主义原理》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是同盟党纲《共产党宣言》之前的两个稿本,其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很多重要观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初步形成,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定位
      共产主义者同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是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政党组织,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起点,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1.第一个国际性的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政党组织
      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它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第一,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是正义者同盟,正义者同盟在当时的德国是一个比较有影响的独立的政治组织,它主张空想的平均共产主义,企图依靠少数人的暴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提出了“人人皆兄弟”的口号。正义者同盟建立后,在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中组织工人开展活动和罢工。它吸收欧洲其他国家的工人作为盟员加入,并且在这些国家的一些地方建立了支部,从而成为一个具有国际性色彩的组织。但正义者同盟仅仅是一个政治组织,它没有自身的纲领,且它的活动主要是以秘密的方式进行,因而不具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与正义者同盟处于同一时期并且有较大影响的政治组织,还有英国的宪章派协会和法国的四季社,这两个政治组织同正义者同盟一样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不具备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也无法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
      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伦敦举行,它选举了以沙佩尔为主席的中央委员会,并且在很多欧洲国家的一些地方建立支部,这些支部属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地方组织机构并向同盟中央委员会负责。大会把由恩格斯起草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作为同盟的纲领,明确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因此,共产主义者同盟是第一个具有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
      第二,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同盟成立之前,一些具有较大影响的政治组织虽然也强调了反对资产阶级的必要性,并且在实践中领导工人进行了政治斗争,但是它们没有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阐明了实现和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使无产阶级获得解放。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标志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取得政权以后,将进行共产主义建设,新社会建设的每一步也都是革命的延续,都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崇高目标。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这一点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中得到了鲜明的阐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3
      2.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政党组织
      共产主义者同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确定为工人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前身的正义者同盟,主要是以魏特林主义为指导思想。魏特林主义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具有乌托邦主义的成分,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它还是颇为粗糙的,尚欠修琢的,纯粹出于本能的一种共产主义。”[1]13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正义者同盟的多次斗争总是以失败告终。正义者同盟领导人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决定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抛弃原来魏特林主义的错误思想。共产主义者同盟在成立时,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还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积极开展建立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当时欧洲国家的一些主要的工人组织还难以担负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领导工人运动的历史重任。恩格斯指出,“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2]578。恩格斯还认为,这个特殊政党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应当以先进的理论武装起来,团结工人阶级,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共产主义者同盟在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它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就同原本在其前身(即正义者同盟)占有统治地位的魏特林主义进行了彻底决裂,并对“真正社会主义”及其他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进行分析和批判,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和错误根源,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思潮的界限。这使共产主义者同盟自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抛弃了原来各种错误的理论观点。
      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起点
     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起点。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起点,学界有过诸多不同看法。譬如,认为欧洲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大工人运动、1843年马恩世界观的转变、1846年建立的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等等。笔者颇为赞同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泰斗高放先生提出的观点,即认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西欧工人运动相结合,两者的结合构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起点[3]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新世界观形成的起点。马克思在1842—1843年期间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部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两个转变: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诚然,这种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转变还具有不彻底性。此时,马克思的世界观还受费尔巴哈人本哲学的影响,带有人本哲学的痕迹,这在他1844年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得到明显的体现;同时,他的世界观也具有共产主义的积极因素,正处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中。大约在同一时间,恩格斯也完成了他的早期代表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标志着新世界观的转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完成新世界观的转变之后,首先致力于唯物史观的创立,他们一方面为了彻底克服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直观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部著作的完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它可以作为科学理论指导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
      1847年6月2日,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出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并且在欧洲很多国家建立了支部,大会通过了由恩格斯起草的同盟纲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者同盟从成立的第一天就开始开展欧洲工人运动的实际工作,在工人阶级中宣传同盟的宗旨和纲领,同各种错误思潮和流派进行彻底的批判和斗争。当革命来临时,同盟成员积极投身于革命的活动中。共产主义者同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起点。
      综上,共产主义者同盟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但是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是培养工人阶级革命活动家、影响和教育群众的学校,是第一国际的先驱。恩格斯把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称为“国际工人运动这一光辉青年时代的历史”[4]227
      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和现实的昭示
      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启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在170年的时间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并不始终是凯歌高奏、一路欢歌,而是风雨兼程、跌宕起伏。它既经历过十月革命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一段时期的灿烂辉煌,也经历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挫折低迷。当前,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持续深入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预示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回眸岁月沧桑,历史过往的经验和教训都昭示我们,要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要坚定把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保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坚信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必然性。
      1.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已是一个半多世纪。时光荏苒,它从西欧国家逐渐走向世界,一方面成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即使是世界上最贫困、最闭塞的国家也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留下的痕迹。一些西方国家虽信奉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但特别推崇马克思,特别推崇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对世界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归根到底是由马克思主义蕴含的不可置疑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科学真理,而且无论就广度和深度而言,其理论的真理性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集中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理论基石之上的。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使人们找到了用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这样一条道路。它说明,决定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并不像历史唯心主义所宣扬的是绝对精神,也不是天才人物的思想动机,而是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经常不断地向前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会激化起来。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矛盾激化的结果,就会引起激烈的阶级斗争,就会引起革命,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革。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全部的上层建筑必定要或快或慢地与之相适应。至此,一种社会形态就会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揭示了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两大理论基石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基本原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在指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诽谤和攻击,其中对马克思主义冲击最大、在工人运动中影响最恶劣的是杜林主义和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恩格斯和列宁为捍卫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暂时转入低潮,一些国家的工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杜林就是其中的代表。杜林是德国的一个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他以“天才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行家、“改革家”自居,在很短的时间里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著作,构成了一个以折中主义哲学和庸俗经济学为基础的、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他公开抨击马克思主义,并且竭力取代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为了粉碎杜林的攻击,清除杜林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花了两年多时间写下了《反杜林论》这部光辉著作,赢得了清算杜林主义的胜利。恩格斯在与杜林的论战中,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反杜林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继承马克思的遗志和未竟的事业,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他亲自创立了第二国际,并且领导了第二国际的早期工作。他在马克思逝世后的12年里花了大量时间整理马克思生前没有完成的《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使它们顺利面世。同时,恩格斯还对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做了有针对性的斗争,为捍卫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施坦以自己曾是恩格斯的得意门生自居,借口时代条件已经发生变化,打着“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号,鼓吹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提出要全面“修正”马克思主义。1899年,伯恩施坦发表他“最负盛名”的修正主义著作——《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提出了“修正”马克思主义的理由。这部标志着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形成的著作一经发表,就得到了第二国际各国党内机会主义者的大肆宣传。他们一方面相互吹捧,另一方面则共同对马克思主义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德国党内一些少数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意识到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严重错误,开始对修正主义进行批判,但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批判具有妥协性,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不愿意同修正主义者在思想上和组织上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为这一错误思潮的泛滥埋下了隐患。在当时,反对和批判修正主义是每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当务之急,他们同修正主义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和斗争。其中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取得的成就最大。一方面,列宁在俄国国内同修正主义进行坚决斗争,把国内的修正主义者清除出党,使布尔什维克党变成纯洁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另一方面,列宁还在国际舞台上同修正主义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捍卫马克思主义和坚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正确方向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今世界已经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预料到的,在时代新变化的面前,很多人难免会感到困惑,特别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面前,在一些很有迷惑性的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已经丧失生命力了,无法指导今天的实践了。事实上,经历过岁月沉淀和洗礼的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更加散发出璀璨的光芒。当代世界,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理论那样,如此深刻地影响世界。邓小平同志曾坚定地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5]382他告诫人们:“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哪有这回事!”[5]383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管用的,是无条件的。当然,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和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为人们正确认识真理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
      马克思主义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终极真理,它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其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同各国实践相结合。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本国国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第一,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反对人们不顾实际情况照抄照搬他们的理论,反对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他们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6]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这一论述为我们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指导。马克思明确反对把《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必然性的学说照搬到俄国,认为这是对他的“侮辱”。恩格斯曾经多次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691我们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还体现在它能够不断地吸收时代的最新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就是吸收时代文明成果最典型的例证。马克思主义两位创始人充分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自觉借鉴和批判继承它们中正确的合理的基本观点,并且在他们艰辛探索的基础上,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上,旗帜鲜明地反对教条主义。他指出,对于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7]
      第二,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客观真理性,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如果只是在书本上谈论马克思主义,然后把它束之高阁,而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那么这种真理再好也没有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和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并通过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如果马克思主义脱离了实际,它就会变成教条,就会僵化,失去生命力。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提炼新鲜经验并且不断创新的过程。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在同各国的实践相结合中发扬光大。列宁为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树立了光辉典范,他根据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建设俄国社会主义时,列宁又根据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出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经济政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曾经高度评价列宁:“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5]292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深刻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启示。苏东剧变的重要历史根源就在于苏联共产党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僵化地对待社会主义模式。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逐渐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它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忽视了客观规律,最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东欧各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同样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绝对化,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具体实际和基本国情相结合,没有推进理论创新。
      历史和现实都昭示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3.坚信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性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现实表明,无产阶级要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取得对资产阶级的决定性胜利,必须要建立一个统一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无产阶级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以下鲜明特征:第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无产阶级中的优秀分子所组成,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最重要的标志。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说:“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4]324第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统一的纲领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其中纲领规定着党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组织纪律性是保持党的战斗力的重要法宝。
      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每一次重大胜利,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因此,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在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之前,马恩认为以往的工人运动之所以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通过对各个革命组织进行分析比较,他们决定从思想上、组织上对正义者同盟进行改造。这样,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就正式建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正式诞生。它一经成立,就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1848年爆发的欧洲革命,使共产主义者同盟经受了战斗洗礼和严峻考验。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教训,再次认识到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
      1871年3月18日,法国巴黎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工人运动,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虽然只存在了72天,但它给未来的无产阶级革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马恩认为,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核心。因此,他们认为迫切需要把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提到各国工人运动的议事日程上来。
      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并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坚定不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重温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以来的波澜壮阔的光辉岁月,以史为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更加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使我们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伟大斗争的基本规律,坚定不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1.坚定理想信念和“四个自信”
      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的最高理想,也是全人类为之奋斗的共同事业。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者把实现最终理想看作一个有着不同的历史阶段的过程。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这部名著中,第一次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最高阶段。列宁分别把这两个阶段称作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既具有内在联系和本质上的一致性,总体上同属一个社会形态;同时两者在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又具有重大区别。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民族国家在很长的时间内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各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分别进行的,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所走的道路必然有所差别。当代中国应当走符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和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找到了这条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必须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一,坚信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最美好的理想,也是我们无数代人接续奋斗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并不是一些人所说的“乌托邦”,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前进方向,人类社会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必然实现共产主义。因此,我们必须坚信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必将实现,它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理论依据的。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论证了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又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规律出发论证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发展自我否定的趋势;揭示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揭示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规律,论述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胜利的必然性。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苏维埃俄国首先在世界上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亚洲和东欧的一些国家纷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继十月革命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又一次成功范例。这些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可以实现的写照,只是这种写照表现为正在进行时,还不完备。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它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实际上,社会主义发展持续的时间越长,取得的成就越大,就越会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更多更有利的条件和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具有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价值取向,是指导全体人民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我们必须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和人民的选择。“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8]。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受人凌辱,中国进入了历史上一个非常黑暗的时期。一些仁人志士开始寻找各种方案来挽救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前途命运,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但它们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段时期,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总体说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在1957年下半年后,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出现了重大失误,在指导思想上犯了“左”的错误,甚至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严重错误,使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历程中遭受到严重的挫折。尽管出现重大失误,却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深刻教训、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做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以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第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坚定“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9]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文化自信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举,第一次确立了“四个自信”的提法。“四个自信”的提出,开辟了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胜信念,突出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深化和成熟,我们必须坚信“四个自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0]如果我们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我们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最低纲领,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
      2.坚定不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做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和长远的根本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教条,而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阻碍中解放出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第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现实化,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改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绝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必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否则就会犯“左”的错误,就会给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应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因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厚土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性目标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重大课题和历史使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才能在时代进步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的提出就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中国共产党人准确地把握了这一时代主题,积极适应世界形势变化,在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比较竞争中学习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踏步前进。
      第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掌握人民群众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束之高阁的金科玉律,而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科学真理。因此,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和运用,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当前阶段,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抛弃那种枯燥的、教条式的宣讲形式,用人民大众听的懂的、能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形式更加鲜活生动,更加深入人心。
      3.坚定不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第一,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当前阶段,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肩负着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同时还要应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在使命和考验面前,我们党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一刻也不能放松警惕。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如果我们管党不力、治党不严,那么我们党就可能会被历史淘汰。
      第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任何条件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入人民群众之中,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党的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为肇始,党的作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党的政治生态明显得到净化。
      第三,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有坚强的制度作保证,全方位扎紧制度的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用制度治党,就是要依法依规治党,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任何人和组织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用制度管权,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用制度治吏,就是要用制度从严管理干部,要从制度设计和执行上严起来,使干部主动尊崇制度、遵守制度和捍卫制度。
      第四,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依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严明党的纪律,首先要尊崇党章,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守的总章程,全体党员必须维护党章的权威性。严明党的纪律,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坚持“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五,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反腐,从根本上遏制了腐败现象。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反腐败斗争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普遍赞誉,党的威望和形象在人民群众中正在提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起点,我们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我们将持续不断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高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别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376.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6.
      [7]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4-275.
      [8]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4.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D/OL].(2016-02-01)[2017-02-15].http://www.qstheory.cn/zhuanqu/bkjx/2016-02/01/c_1117955640.htm.

      [责任编辑:巩村磊]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