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代表
与会代表
与会代表

周令飞(鲁迅长孙)
采访对象: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主任 周令飞
采访人:网站编辑 庄鸿雁

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同济大学鲁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令飞(鲁迅长孙)在“纪念萧红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中接受本院网站编辑采访。

        采访人:鲁迅先生当年扶持了众多文艺青年,萧红的《生死场》也是在鲁迅先生支持下出版的。在萧红作品中也有对国民灵魂的批判和透视,您认为这是否与鲁迅先生的影响有关?
周令飞:鲁迅帮助过很多文艺青年,包括很多领域的,只要他感觉是对的,只要他经济条件允许,他力所能及的,他都愿意去做。为什么我祖父愿意去做呢,因为我祖父是很慈祥、善良的人,有很愿意帮助别人的个性。有的人比较内向,有的人比较外向,喜欢帮助人,我感觉我的祖父先天就有帮助人的个性。很多条件都形成了我祖父可以帮助她的这个事情。由于我也不是当事人,我和我的祖父也没在一起生活过,他还有没有一些其它背后的一些想法我就不清楚了。
        采访人:是不是可以说没有鲁迅,就没有萧红,也没有萧军。
        周令飞:确实有这种说法,我也听说过,但是是不是决定性的,我不好说了,呵呵(笑)。鲁迅在对萧红的帮助、对萧军的帮助、对其它人的帮助在后期来说都是巨大的,都是决定他们的命运的。我觉得这些受到过帮助的人这样子去说,我可以理解他们的心情,历史就是这样子的。
        采访人:我们将鲁迅先生从政治方面的符号剥离出来,在现在这个经济社会中,我们能不能把鲁迅的号召力转化为一种经济力?
        周令飞:我感觉不太可能吧,现在转化这方面绍兴做得比较多一点,其它地方比较难。因为绍兴作为一个不大的城市,鲁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是一个重要的名片,虽然那里也有沈源,也有王羲之等,但是大家的惯性就自然的走到鲁迅这里。这是自然形成的,有些事情是不能以人的意志转移的,确实是鲁迅在这些名人之中的作用最巨大。他像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将大家注意力都吸引到他那里。例如北京也有故居,上海也有故居,但是都没有绍兴感觉那么好,就像北京的故宫一样,是非去不可的地方,其它地方转化就没有这样的条件。就像萧红的家乡呼兰区,她作为萧红的故居有一定的条件,但是我很担心一件事情,萧红是黑龙江人,她是黑龙江的骄傲,她也是哈尔滨的骄傲,也是呼兰区的骄傲,但是不能把萧红做成呼兰区的。这个至高点要放在哪里,应该至少放在黑龙江这样的高度,因为你放在区的这个层级里以后,就会有很多相关的工作都停留在区署这个层次。就像上海也存在这个问题,上海鲁迅的故居是在虹口,他办了很多活动,但是作为一个区,它没有办法办成全市的活动,甚至没有办法办成全国的活动,也没有办法办成世界的活动,局限性是很大的。萧红这件事情,我就觉得这次的会议,社科院开的这个会议,这个层面是对的。当然在区里这个行政方面,可以做得更具体。比如说经费方面,省里可能没有这么多经费,就哈尔滨市而言,在经费方面在比省里充裕一些。
        采访人:目前我们也有很多活动是省里直接出面的,比如说拍萧红的电影,比如说刚刚出版的萧红全集,是我们省委宣传部组织国内外研究萧红的专家们编撰的,也是省里一直在出面。
        周令飞:一个名人的故乡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当中,刚开始大家肯定都是很积极很高兴的,但它的这种事情是需要累积的,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可能一下子就带来很明显的经济效益和回报。这种累积需要一种韧性在里面,这个韧性我们政府往往在持政的过程的这个政策的连续性不是太好,一个官员他喜欢这件事情,他就注入资金比较多,那么下一届认为不喜欢了,喜欢另外一位了,这边就抛下了。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这样是资源的浪费,我认为这种事情都是需要持续性的。
        采访人:那么您有哪些好的建议呢,比如说开发萧红这个资源,做全集,拍电影包括开这种研讨会。喜欢萧红的一些人这段时间可能不是很热衷于研究,而是在进行纪念萧红这样一件事情。您认为今后我们怎么能把这件事情的持久性延长,有什么方法吗?或者说绍兴这方面怎么做得更好的,有没有哪些可以借鉴的东西?
        周令飞:这次是萧红百年,大家在做的这些事情,只能说是萧红文化的开始,鲁迅的这件事情是从生前的影响一直持续、累积到现在。萧红不能和他放在一个等量上去判断,现在的萧红才刚刚出发,不要对它抱有太多的期望,说老百姓一下子就知道萧红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在一般老百姓的心中,大家是不知道萧红的,有些读了鲁迅的人或者是通过鲁迅知道,曾经有萧红这个人。萧红是个零,那么如何到三十,到五十,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萧红这件事情已经开始了,那么就要从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事情开始做,比如说,大家到黑龙江,到哈尔滨来,如何让到这里的人把这里当成一个必须去的景点,先要做这件事情,要走向全国,先要从点开始,然后才能铺到面,这是省里、市里、区里要一起探讨的事。你们要借鉴绍兴,我认为是无法借鉴的,那是从小有到大有,而萧红这件事情是从无到有,泰州有一个梅兰芳的家乡,有梅兰芳的故居,有梅兰芳的纪念馆,十年前请我去,让我去看看。泰州不是京剧的家乡,而你要做梅兰芳京剧的东西,就要搭配一些比较通俗的东西进去,所以他们后来都没有做。讨论萧红的这个事情,是一定要找到一个点去着力的,哈尔滨是可以着力的,黑龙江也是可以着力的。而这个点,不能只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作家,她曾经写过《呼兰河传》,这个背后深层次的东西一定要挖出来,再通过这个点找到与普通老百姓引起共鸣的地方,决不是政治符合,如何找不到的话,那么这个工作就无法进行下去。
        采访人:周先生,您在台湾生活了二十年,那么您感觉台湾老百姓,包括您的侄女他们对鲁迅先生的基本印象和感情怎么样?台湾也有鲁迅先生的文化的思想和研究,和大陆相比有什么不同?
        周令飞:台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几乎是不能读鲁迅的,国民党坚持反对读鲁迅的,所以台湾的老百姓在八十年代是不了解鲁迅的。由于这段时间的断裂,所以现在台湾的年轻人是不会去主动的了解鲁迅,而且他们的教科书里面也没有要求要他们去读鲁迅。因为地源的关系,所以也没有对鲁迅的认识,所以也就没有对鲁迅的研究等东西。当然有一些个别的学者,对中国整个的文化史、文学史研究的这些人,他们对鲁迅是认识的。在台湾很多人在提胡适,现在的很多学者很好奇,在研究这个现象,就是说大陆在提鲁迅,而台湾在提胡适。
        采访人:那这对您儿女也是有影响的,您女儿前几天在台湾综艺节目中说到不了解鲁迅。
        周令飞:这是实话,在社会环境方面,台湾和大陆的最大的差别在于,它们那边确实多元多了,我们这边太单一了,所以我们现在要赶快补课,尽快把这种要命的现象要改变过来,我感觉“要命”这两个字一点也不过分。
 

 

哈尔滨市道里区友谊路501号 邮编:150018  电话:0451-86497731  传真:0451-86497715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 备041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