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代表
与会代表
与会代表

王观泉
采访对象: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观泉
采访人:网站编辑 郑薇 郭晓舟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观泉在“纪念萧红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中接受本院网站编辑采访。

        采访人:现代东北文学是抗战的先锋文学,请您谈谈当时的文学创作情况和东北文学代表作家,对萧红和东北作家群的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入及其意义。

        王观泉:这个原因就是加入抗战,那么东北抗战,由于政治上的,怎么说好呢,你们比较年轻搞不清楚,在政治上东北作家处在一个最劣势的地位,这个里面的我写的萧红是经过三集(著作) 的,你们要是看我的书就会全懂得。东北作家,我把东北作家的小说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保卫马德里的西班牙战争时期的产生的一批文学,它同这个时代和时间也差不多。书写的反抗法西斯力量也绝对不比外国人差,有的作品分量比这个还要大,因为西班牙内战时期产生过抗击法西斯,长篇大论的当时没有,什么时候有的,(上世纪)四十年代海明威写的《丧钟为谁而鸣》啊,这些都是出现在萧军萧红这些东北作家之后。但是他们的作品过去影响要远远超过我们,什么原因呢,因为中国的抗战,我们一直强调中国是单独打日本人,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中国的抗战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战场的最重要的一个战场。我们要这样认识我们东北文学才能够走向世界。总结一下,一个是抗战先后文学,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步的,可能比他们国家还要先进的。还有一个刚才说的是,总结一下不是守住疆土呆在哈尔滨,才能够抗战。不守疆土,日本人啊,法西斯统治太残酷,所以守不住疆土,但是能守住文学的本土。文学的本来意义要反抗,民族战争开始的时候,要站在最前线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文学的本来意义要守住,所以说东北作家不容易。咱们有的搞研究工作的人比较偏重于作品,这个是对的,一个文学家你不偏重作品怎么能行啊,但是完全偏重于作品是不行的。萧红1932年就开始流浪,到北京,回来碰上水灾,叫救命,舒群他们来救她。然后到了1933年、34年出了一本《跋涉》,被禁止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逃亡,从青岛逃到上海,正好碰上鲁迅啊巴金啊一批革命作家、左翼作家,不全是左联作家,巴金就不是左联的,所以说我上午讲的左翼作家、左翼是世界观。左联是一个组织。然后到了上海,1937年萧红同萧军产生矛盾,到日本,再回来,到北京,碰上七七事变,然后偷偷到山西啊、武汉啊、重庆啊。到香港整整十年,你想跑了这么多的路,她的创作最多五年时间。统计了一下最多也就是五、六年时间。写了一百多万字,而且越跑越远,越跑越伤心,越跑越孤单,越跑战争给她的压力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多少好作品,《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都是她后期作品。可以说守不住疆土我萧红就守住抗日文学。就像你们提出的先锋文学。还有一个问题一定要好好研究,我建议通过你们的关系,好好研究一下经历。文学作家,饿肚皮不行,不能说是作品,钱太多了创作少了也不行。这是非文学语言了,事实证明就是这个样子。他们的共同点远离疆土,守不住疆土,守住文学的抗日意义。先锋文学对他们思想是个阻隔。但是这个里面有区别。萧红一直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一直到香港还有几种文学团体批判她。说她远离抗战的战火。失去了文学战斗的作用。包括茅盾先生写《呼兰河传》序言时他也有这个想法,所以说这个观点笼罩萧红的头上。那么萧红是这个样子么,我最早在三十年前纪念萧红诞辰七十周年的时候,我编写了一篇短篇小说选以后,我讲过一句话,有的作家用高音喇叭,有的作家用芦管、小笛子,有的作家冲锋冲锋,有的作家家破人亡了匹夫有责,他这个声音很弱,有的时候弱者的声音比强者的声音还要感动人。要搞清这个才能够把萧红文学的基调予以肯定。然后来谈她的文学社会作用。整个抗日战争前半段的时间,1937年到1942年这个五年,(搞清)她对中国抗日战争通过文学(起到作用),在西方进步文学中的作用,才能够充分的搞清萧红文学的意义。这个问题同第三个问题有点相似了。
        采访人:同是东北作家萧红与当时的东北作家群其他人的创作相比而言,她的独特性在哪里?
        王观泉:她的特性是用芦管,不是那种大喇叭。《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调子就不一样。然后《生死场》的调子又缓下来,经过一些中短篇,一直缓到《呼兰河传》,可见调子已经降的很低了。于是有人指责《呼兰河传》,那个时候《呼兰河传》还没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因为她是在1942年桂林出版的。抗战更厉害的时候需要高音喇叭,大刀向日本鬼子的头上砍去,她就受到不应该有的对待,这个可以理解。但是萧红提出了反封建,整个的中国农村那么苦什么原因?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农村最苦。反封建社会的意识在亚细亚农村的发生,新的生产方式进入农村,用化肥,用基建啊。(之前)都靠天象吃饭,开发水利啊在萧红的年代想都不要想,在西方国家已经普及了。所以《呼兰河传》相反的寓意是中国那么愚钝,小团圆媳妇她周围没有一个坏人,就指望她好。指望的方式是封建传统的,你讲话声音大了, 你大口吃饭你像什么。你不小家碧玉。你讲话声音大了不好。她生病了谁都建议她治病。建议这个东西都是往火坑里推,往病痛的方向推。这样的愚昧处理方法来讲封建社会,这样的社会基础要打赢一场现代化的战争。这是很难的。从另外一个方向,加强了中国抗日的必然性,必要性,一定要胜利的迫切性。人穷人才要变,帝国主义因为咱们穷来整你,我们要把那个穷啊暴露出来,想办法改变这个穷,增加战斗力。打仗靠谁来打,我今天讲的坦率一点啊。打仗靠群体,最大的群体是农民。战争是残酷的,没有任何温情主义来讲的。所以在中国来讲工农商学兵五行。工农商学加在一起抵不上一个兵字,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因为我手里有枪,你不老实骂我什么的,我就统治你,所以说这个东西啊,军人最了解,但他不能说穿,兵有什么用哪。保家卫国,保卫这个家才能保住这个国。我这个家穷的也太糊涂了,就丧失了保卫的积极性,怎么办呢,就要靠爱国主义的宣传,思想力量的宣传过分了的就叫唯心主义,你有物质保障才叫唯物主义。这个东西很简单的事情。萧红《呼兰河传》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的社会需要文学营养的迫切性,很可能要超过《生死场》,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事情。
        采访人:您认为黑龙江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当时哈尔滨都市的国际化对萧红的创作有何影响?
        王观泉:得东北得天下,沈阳是清代政治权利的中心,长春(是伪满)新京更不用说了。唯独黑龙江省的哈尔滨,永远是哈尔滨。并不是说它不受满清封建帝国的影响,日本帝国主义的影响,沙俄侵略的影响。但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哈尔滨是民主的、自由的、资本主义的。所以这个地方,1907年拖着小辫子的满清统治者和沙俄在这里统治的时期,搞五一国际劳动节,搞罢工运动,中国和俄国的穷苦人一起罢工,斗争得沙俄铁路机构几经瘫痪。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学生,一个青年,(在哈尔滨)所受的感受同张作霖统治底下的沈阳、袁世凯统治下的北京能是一样么?她会觉得,我的斗争得到国际支持,是全球进步力量在哈尔滨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现在没有多少年。到十月革命不到十年,全球的第一次红色风暴。战争决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成败。也决定了十月革命的胜利。黑龙江恰恰与俄国一衣带水啊,俄国人很方便到中国来。大量的苏联布尔什维克到中国来。十月革命一些白匪也到中国来,布尔什维克对立面孟什维克也到哈尔滨来了。互相斗,这个地方成了革命与不革命、反革命的交叉点。一个文学青年、进步青年对这个是什么看法,肯定是倾向进步。这个时候能够在哈尔滨成长不是偶然的。这个叫地缘文化、地缘政治的作用。我觉得,现代东北作家实际上就是哈尔滨作家。外界说你肯定是偏见,实际上不是偏见。我们现在数的过来的。金剑啸、罗烽、白朗、萧军,萧红,高兰这些人说的过来的大多数作家都是黑龙江的。萧军也到黑龙江来,他不是作家,张学良东北讲武堂的炮兵,他来联系哈尔滨地区抗日系统机关什么的。他喜欢文学就加入到这个行列,进入牵牛坊。端木蕻良他也当过兵啊,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他和萧军不一样,他们两个人最后也倾向在东北文学。他们两人成了萧红两任丈夫。那就等于招门女婿了。骆宾基,萧红临死的时候在场,也是她的好朋友,特别钦佩他。这样子,都留在哈尔滨。哈尔滨之所以产生革命青年、革命文学家是政治影响。哈尔滨地区说它是东方巴黎也好或者东方莫斯科也好。总比东方沈阳好吧。总比新京好吧,甚至比上海好吧。
        还有一个。哈尔滨的作家,还有金人他们的文化程度绝对不比南方包括说上海的那些作家差。否则的话,萧红和萧军这两个土包子来到上海投靠在鲁迅门下,土作家碰着洋作家,她不害怕啊,但是他们与上海这些作家有共同语言,(说明)层次不差。哈尔滨这个地区的中东铁路开通后,中国马上就与欧洲有了联络。以前上海、北京等大学的学生要通过几大洋、几个海峡到马赛,才能进入欧洲大陆,四十五天到两个月,最快四十天的时间,轮船都成了家了,有的作家夫妻两个就是在船上认识的, 那不是一天两天,而一两个月啊,冰心和吴文藻就是在船上认识的嘛。中东铁路一建成,从上海到哈尔滨四天时间,最慢五天。哈尔滨通过满洲里再到欧洲大陆,进入德国是十四天时间,这样拉近了中国与欧洲各国的关系。所以说中东铁路对哈尔滨的现代化发展的作用非常大。总有人骂沙俄,但这条铁路是有些好处的。李大钊、陈独秀要建立共产党,实际上据点在哈尔滨,送了大批的留学生到苏联去,都是在哈尔滨换车,这是进步的一面。在国共合作时期,蒋介石送人出去也是从这走的。徐志摩,朱自清等搞科学、搞文化的都是通过这条路,先到德国,然后呢到法国,通过英吉利海峡到英国留学,朱自清也是这样。到欧洲方便,所以说这条路和哈尔滨的重要性就在这。不管怎么讲,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要强,民主是资本主义的一个起源、起点,是反封建的结果。鲁迅,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协助中共,要占领文学阵地。他也不是党员,这是很难的。除了通过日本买书之外,他写信到哈尔滨,让他们帮他买进步的书籍。有一个北大的进步学生许国真最后被国民党枪毙了,他们都在哈尔滨买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侯外庐路过哈尔滨到欧洲去,在哈尔滨买到了英文版的《资本论》。这样的进步,烘托了东北作家的成长。这个根非常好,所以我说,是没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要是有,一定是在哈尔滨,这个可能也是我的梦想。但是哈尔滨的地理和文化程度,对东北作家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反过来讲在北京、上海的一些作家留学英美,留学日本。现在大家都怀念蔡元培,蔡元培是德国大学精神传统的继承者,清华大学是美国大学的继承,所以说这些东西要讲清楚不是很容易.要利用这个来开发我们东北作家也不是很容易.
 

哈尔滨市道里区友谊路501号 邮编:150018  电话:0451-86497731  传真:0451-86497715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 备041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