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代表
与会代表
与会代表

张抗(萧红侄子):关于萧红纪实电视片创作的意见
采访对象:《物流科技》杂志副主编张抗
采访人:网站编辑 郭晓舟

《物流科技》杂志副主编张抗(萧红侄子)在“纪念萧红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中接受本院网站编辑采访。

    收到旅游卫视《文明中华行》关于《萧红》大型人物纪实片的拍摄提纲后,感到非常高兴,以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传播形式介绍萧红,对于当前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和我省的文化建设,自有其特殊的意义。
    下面我谈几点建议,仅供编创人员参考。
    1、关于萧红文学价值定位和评价问题
    萧红文学价值定位是电视片创作之纲,尤为重要。萧红是谁?她写了什么?她是怎么写出来的?她的作品有什么历史和现实的价值?这些是电视片首先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萧红热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我省状况而言,多半是生平的考据和艺术的评价,由于种种局限,对其作品思想内涵的研究显得很苍白,仅仅用“左翼”、“抗日”等来加以概括,低估或压窄了萧红的价值空间。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后,萧红研究渐趋寂寞,萧红研究出现了一段空白期。直至进入本世纪后,国内学术界又开始重新审视萧红,认为萧红的文学价值被严重低估,萧红应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稀有的大师级的作家,我省的一些新锐学者也提出了新的观点。自去年以来,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为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利用纪念萧红百年的契机,相继谋划多项举措,整合人力、整合资源,以期推动萧红研究的深入发展。消息传开,不仅在我省,而且在国内其他省市也孕育着萧红研究的一个新高潮,并引发了国际上萧红研究者的新一轮关注。
    那么,萧红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以为,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是与中国人民同命运和共呼吸的,充满了对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环境、人的生命价值的探索和揭示,体现了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充满了批判的力量,她的故乡情怀使她成为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她是属于黑龙江的,更是属于全民族的。
    萧红是个现实主义的作家,在其短暂而坎坷的人生经历中,仅留下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但都体现了对自由的追求和人生的探索,根源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她的作品萧红一生经历了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点的两个历史时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察了四类“政府”——张作霖式的、伪满康德式的、蒋介石式的、英属殖民地式的统治,她痛心地看到这些黑暗统治带给国民灵魂的扭曲和危害,“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萧红深深感到,要推翻旧中国,打垮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解放,关键是人的解放。她在其作品中,师承鲁迅先生的笔锋,不为世俗和时世所累,以唤起民族的觉醒为己任,面对灰色的人生和社会,嬉笑怒骂,毫不妥协,以力透纸背的深度和独特的语言艺术,反映了对国民愚昧的深深忧虑和重铸国民精神的热切期望,表达了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的强烈关注。可以说,萧红的创作主张,是当时抗战文学和乡土文学中的一种另类的特殊表现形式。
    2、关于对萧红情感生活和生活轨迹的认识
    萧红作品的思想发展轨迹同她个人生活经历是密切相关的。萧红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并未得到多少家庭的温暖,只有祖父给了她一个可以回味的童年,这种生活改变了萧红“原有的大家闺秀式”的命运走向,让她早早地面对社会,看到了劳苦大众的“蚂蚁般”的悲惨命运,使她萌生了对人生现实的置疑;到哈尔滨读书后,知识的熏陶,眼界的开拓,参与学生运动的激情,使她对未来寄托了美好的憧憬;以后被家族软禁在阿城老家福昌号,不让读书,让她继续千百年来中国妇女所走的路,这种无情现实打破了她的希冀,使她感受到灰色的未来;因为求学抗婚出逃后,被“爱情”所骗,负债累累,困居在道外东来顺旅店,使她体会到现实的冷酷;萧红被营救出来,同进步青年在一起,在中共地下党的引导和影响下,开始了“以笔为刀枪”的创作生涯,使她领悟了生命意义;鲁迅先生的教诲,时局的险恶,婚姻的坎坷和女人的“宿命”,使她自觉地承担了社会的责任,走向了创作的成熟。
    以上的概括是萧红思想发展轨迹和她个人生活经历的主流,对她情感生活的描写,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要有准确的、客观的定位,决不能放大以至于恶炒。这些年在一些商业作家笔下,萧红丧失了独立存在,成为了别人的依附。究其原因,不外是萧红早逝,而萧红共同生活过的萧军先生、端木蕻良先生却健在多年,且著作等身,于是在文学界形成了两个派别,一派认为,两萧离异,萧红后期作品思想性下降了,萧红陷入了孤独寂寞之中,致使凄凉早逝:另一派认为,两萧离异,使萧红摆脱了精神上的痛苦,使其后期作品有了新的升华。两派唇枪舌剑互不相让,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孰是孰非无法定论,但争论中的故事性情节却使人着迷,于是便召来了一些蝴蝶鸳鸯派演绎家们,更离奇的故事出现了,而真实的萧红和她的作品却不见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同几千年封建文化浸染不无关系;这种脱离了研究本体,以萧红婚姻的离异前后,来做为判断萧红作品思想和艺术价值的依据,是完全扭曲了历史真实的“依据”;这也同她作为中国最早的女性主义书写者,在其作品中继承了“五四”启蒙大旗,表达的强烈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主调,极不协调。因此,在萧红电视片的创作过程中,既然萧军先生、端木蕻良先生、骆宾基先生无法回避,但一定要慎重处理,应删除“成仇”、“抛弃”等方面的评论和细节描写。
    3、在文化产业走向市场的今天,决不能降低文化产品的品位和质量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逻辑上说,高质量的产品应该更有市场,但文化产品作为商品有其特殊性,特别是有个思想品位的属性,如果忽视这一点,很可能为迎合个别人喜好,产生媚俗的倾向,这是值得警惕的。前些年,萧红的家世和情感生活被不断放大恶炒,有人不顾历史事实,无中生有的猜测和联想,什么“养父说”,什么“泛爱说”等等,严重误导了萧红研究的方向。甚至有人为了商业卖点,竟异想天开地描述萧红和鲁迅先生“谈了恋爱”,如果说这不是恶毒的诽谤,也得说这是低俗到家的典型。我觉得,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在创作中一定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一定要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一定要摒弃这些低俗和庸俗的东西,这是萧红电视片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4、关于拍摄人物纪实电视片的具体建议
    萧红的一生虽然很短暂,但却经历了社会历史的许多重大事件,走了很多地方,接触了很多人,因此,电视片一定要拍的大气、深邃、厚重。需要强调的是,萧红首先是个作家,她同其他社会名流乃至明星有着质的不同,她的一生每时每刻都在体味、思索着人生和生命的意义,她象一个“背着+字架的普罗米修斯”。在这方面,资料的运用尤为重要,比如事件,萧红经历了“中东铁路事件”、“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八一三抗战”、武汉重庆大轰炸、香港沦陷等(人物省略),历史的视频镜头、电影胶片和老照片一定要搜集齐全并运用得当。黑龙江电视台制作的电视纪实片《寒夜群星》(描写萧红和东北作家群的题材)的拍摄手法可为借鉴,另外,我也可为剧组提供一些老照片。
    最后,谨向热爱萧红并为宣传萧红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哈尔滨市道里区友谊路501号 邮编:150018  电话:0451-86497731  传真:0451-86497715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 备041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