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燕 作者:超级管理员 来源: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更新时间:2014-08-29

      高晓燕,女,1958年12月生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文革中曾上山下乡到农村劳动。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研究员,东北史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日本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东北地区抗日战争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近现代史料学会理事,黑龙江省抗日战争史学会常务理事。获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文化名家等称号。
      长期从事东北地方史及日本侵华史研究。在侵华日军在中国的化学战、日军遗弃毒气弹对中国人民的伤害及战后受害者的民间诉讼等问题上有较深研究。在30余年的科研工作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在挖掘新史料上下功夫,坚持走深入社会、实地考察的实证道路。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勤奋刻苦,成果颇丰,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在全国最早开始日军化学战研究,研究成果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为要求日本政府按照国际《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尽快处理遗弃在华化学武器的外交谈判提供依据,也成为中国受害者民间诉讼的依据。同时,在历史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关注现实问题,在侵华日军使用和遗留化学武器问题上取得了较突出成绩。1996年在日本明石书店出版《日军遗弃的化学武器——中国受害者的控诉》一书,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2011年,推出《施毒与清毒——战时化学战及战后化学武器的处理》,作为“纪念九一八80周年系列丛书之一。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日本在华化学战及遗弃化学武器伤害问题研究》,纳入《中国抗战损失调研成果丛书》。此外还合作出版了《日本侵华新罪证——东宁要塞》(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阳光下的罪恶——侵华日军毒气战实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侵华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化学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等著作。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外或国家级刊物上,如《论日军在东北准备生化战的准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学海——南京大屠杀史研究》2010年第3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化学战的准备》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日军遗弃化学武器综考——兼评‘5、15’判决书》等两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踏访死亡山谷》、《战争的危害没有消失》、《难以抚平的历史创伤》等揭露侵华日军化学战遗留问题的论文,均为实地考察、调查的结果。多次参加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会议,并在核心期刊《抗日战争研究》上刊发《笔谈》:《东北沦陷史研究回顾与实证性调查》、《战后中国共产党留用日籍人员的重要意义》等。
主持、参与多项国家及省课题,如《日本在华化学战及遗弃化学武器伤害问题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侵华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化学战》获中日历史研究基金资助;主持黑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东北沦陷时期殖民地形态研究》,结项优秀。
      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奖。《日军遗弃化学武器综考——兼评'5、15'判决书》获黑龙江省社科优秀论文一等奖。《侵华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化学战》等著作获中日关系史研究会成果一等奖。
      先后代表黑龙江省社科院与东北烈士纪念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联合举办《侵华日军化学战罪行展》,揭露日本侵略罪行,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曾作为历史研究者为中国的日军遗弃化学武器受害者向日本政府诉讼案提供证词——《关于中国受日军遗弃化学毒剂伤害者的陈述》。并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活动。2010年3月赴京都“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政府的学术研究结构)。参加“近代东亚历史研究现状与史料利用”学术会议,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作了《东北沦陷史实证研究》演讲。同年7月,受日本新澙县政府邀请,参加新澙县劳动组合“纪念抗日战争65周年”活动,讲演:《日本侵华期间的化学战及遗留问题》。2010年11月,应邀参加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第9届《东亚和平与历史认识》论坛,与日本、韩国的学者及和平友好人士共同探讨东亚和平问题。
 

附件下载:

历史所:高晓燕.jpg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