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国市场的特殊性,雅虎作为大股东和阿里巴巴现有管理团队的争执,我个人是支持阿里巴巴管理团队的,因为作为一个伟大的公司,阿里巴巴在目前的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势头良好,管理团队非常优秀,短期难以替代。但是,这次阿里巴巴管理权争执具有很多深层次的意义。
首先,对于外国的战略投资者、现在的大股东,必须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必须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晚,契约式的商业文化还没有被广泛遵守,特别是没有形成一个“既对西方商业文化有认同感,又对中国市场有掌控力”的职业经理人群体。现阶段外国大股东还难以找到创业团队的替代者,最好的策略无疑是口头上施加压力,行动上隐忍不发。
其次,对于深谙中国市场、踏着竞争对手“死尸”成长起来的企业“创业兼管理”团队,不能沾沾自喜于现阶段的强势。应该说,中国需要马云这样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创造的价值很大。在中国市场上,一个真正成功的跨国团队,不仅仅是技术的因素,更是商业文化的糅合,短期看我认为马云的管理层是难以替代的。但是,阿里巴巴如果要继续伟大下去,不能一直由马云的团队来领导,人总要退休的。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必须形成良性的管理层交替,形成现代化的企业治理结构,不能忽视股东在管理层交替中的话语权。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的股东和管理层较量是好事,可以帮助阿里巴巴更加成熟,这是个不断叠压并且螺旋上升的进步过程。
最后,对于政府、媒体和普通大众,不能盲目地把“保护民族产业、民族品牌、产业安全”的大帽子,强加于这种具体案例上。我们更应反思的是,在技术含量更低的产业、如零售业,很多二线城市也逐渐被一些国外品牌比如家乐福、屈臣氏渗透;而电子商务作为未来物流业的重要载体,保持中国元素的意义当然也是很大的。虽然政府不需要、也不应该直接出面干预阿里巴巴的管理权之争,但是引导舆论客观评价中国企业治理结构发展,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经营环境,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要职能。
在更广义的范围上,我们还应该反思的是,如何创造出更多的阿里巴巴?中国过去几十年之所以依赖外国战略投资者,除了技术引进,很大程度上是资金不足。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超过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FDI(外国直接投资)替代”进程能不能快些呢?上至国家层面、下至民间资本,多层次的产业基金投资体系建设能不能再快些呢?以创业板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建设,加速中小企业的孵化能不能更快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