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发表我院政治学所研究员高洪贵文章 作者:高洪贵 来源:黑龙江日报 更新时间:2019-12-24

“中国之治”展现制度定力和发展动力

高洪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并作出《决定》,这在党推进国家治理进程中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只有深入把握新时代“中国之治”的价值导向,才能展现制度定力和发展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导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为推进新时代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提供科学指南。面对国家治理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对国家治理进程的全面把握和理论升华。实践表明,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础上,才能不断展现生机活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更加深刻阐明了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这是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进行的全局性任务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也指出,中央政治局决定这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有三方面考虑,其中之一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可以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实现新时代“中国之治”目标和任务,更是吹响了新时代实现“中国之治”冲锋号角。

      以治理效能为核心的效果导向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特点。而治理效能则是评价一个制度优劣的关键指标。完善的制度设计离不开有效的制度执行和良好的制度治理绩效。衡量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其中的核心要素还是治理效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党的领导、人民民主、法治、民族关系、经济、社会、文化、民生、军事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13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总结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这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党推进国家治理70年光辉历程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的充分展示。如何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大力加强和推进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制度机制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等方面,全面总结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容,规划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准,全面构筑起实现国家治理效能主体框架和基本路径。

      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使命导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中,无论是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还是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都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彰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不变初心与使命担当。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大显著优势。无论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还是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国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都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明显特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便利更可及的公共服务,增强其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摘自《黑龙江日报》2019年12月24理论版块。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