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东北地区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 作者: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来源: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更新时间:2020-05-14

     

      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5月14日,由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三省一区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黑龙江社会发展与地方治理研究院和东北三省一区社会学所承办的“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东北地区社会发展与民生问题”高端智库论坛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的方式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东北三省一区社会科学院的130余名社会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会议。论坛旨在深入研判疫情对东北地区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疫情冲击下东北振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东北地区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的焦点与难点,形成有针对性、操作性的研究成果,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建言献策。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院长董伟俊代表论坛主办方对各位演讲嘉宾和参会代表表示欢迎和感谢。他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正值国内外新冠疫情防控的重要时期,几个月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这样一个背景下,如何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东北地区面临的重大挑战。各位社会学专家学者在网络空间相聚,探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东北地区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的焦点与难点,讨论疫情中的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正逢其时;东北三省一区社会学界回应现实问题,探索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凸显出的社会治理问题,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是践行社会科学战线使命担当的重要体现。本次论坛召开凝聚的远见卓识,收获的丰硕成果,将会为东北地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提供助力。
      论坛设置“主题报告”环节和“与谈对话”环节,中国社科院著名社会心理学专家王俊秀研究员、吉林大学著名社会学专家田毅鹏教授分别做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调查报告”“治理视域下城市社区抗击疫情体系构建”的主题报告。4位专家学者围绕“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社会发展形势研判”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社会治理体系建构”两个专题,也分别做了研究成果分享,8位中青年专家学者作为与谈人围绕主题分别与报告人进行了探讨。
      专题研讨第一环节“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社会发展形势研判”由黑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黄红教授主持。来中国社科院、辽宁社科院、内蒙古社科院的3位专家学者针对疫情应急响应状态下的社会心态及创伤应激问题、社会力量参与突发公共危机的困难与应对、疫情对民生幸福感的影响等课题进行了“云研讨”: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俊秀研究员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调查报告”的主题报告中,结合在线调查的5万份数据,对疫情的初期、爆发期、缓解期、境外输入期及常态化防控期开展大型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公众的社会心态处在不断波动之中,社会公众对战胜疫情的信心逐步增强,对疫情的风险认识趋于理性;受疫情影响,绝大多数民众认为未来生活中可能或一定会做出一些改变。建议应充分重视建设积极的社会心态这一无形手段,妥善引导社会心态朝着有利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方向发展;关注人际关系疏离、群体极化加深、价值观坚守风险等“后疫情”时期社会心态可能出现的负向变化。
      辽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王磊研究员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危机之力的调查与思考”的专题发言中结合抗击疫情中社会力量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在线调查数据分析指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危机治理中存在信任不足、规范匮乏、网络缺失、公共精神不成熟等问题,建议从社会信任、社会规范与社会网络三个层面入手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效能。
      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社会学所陈新丽副研究员围绕“新冠疫情对人们幸福感影响”进行阐述,通过在线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与疫情发生之前相比,社会公众整体幸福感变化幅度较为明显,疫情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幸福感负向影响有所不同;疫情对公众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社会公众采取了多样的措施进行自我情绪调节。建议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关照,着力化解由于疫情造成的弱势群体生活困难等问题。
      在本环节的与谈中,内蒙古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双宝研究员、吉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韩桂兰研究员、辽宁社科院社会学所闫琳琳副研究员、吉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周含助理研究员,分别针对疫情防控中社会组织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等议题与报告嘉宾展开讨论,并就各自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简要分享。
      专题研讨第二环节“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社会治理体系建构”由黑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田雨研究员主持。来吉林大学、吉林省社科院、黑龙江省社科院的3位专家学者针对社会治理视域下城市社区抗击疫情体系构建、社会保障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发挥、自媒体时代公共信任的生成机制及关系重塑等课题进行“云研讨”:
      在人类抗击疫情的历史上,社区从来就是作为最重要的主战场而存在的。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田毅鹏教授在“治理视域下城市社区抗击疫情体系构建”的主题发言中将中国当下正在展开的社区抗击新冠疫情阻击战置于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之中加以审视,总结了非常状态下建立起来的带有应急性的社区抗击疫情体系的特定局限性,指出将常态时期积累起来的治理经验转化为非常时期抗击疫情的社区治理行动,并通过社区抗击疫情体系构建切实提升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治理难题。
      吉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付成研究员在“社会保障支持企业纾困的经验与反思”的专题发言中以抽样调查为依据,客观反映了疫情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并从政策实践角度评价了减免缓企业社保费用对稳定经济基本盘的积极作用。同时指出这一措施的施行在短期内引发养老金收支出现缺口,对统账结合养老金制度也产生了一定冲击。建议地方与中央两端发力,地方要切实承担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弥补养老金缺口的主体责任,中央要在增加转移支付和中央调剂基金的基础上,对东北三省弥补养老金缺口给予必要的支持,千方百计的保障养老金制度正常运行。
      在疫情防控体系中,舆情应对和处置是重要一环。黑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王建武副研究员在“自媒体时代疫情中的公共信任”的专题发言中,探讨了疫情期间社会公众数字化生存与公共信任冲击的问题,指出随着自媒体的时代的到来,围绕着新冠疫情形成了诸多网络舆情,社会信任关系在自媒体时代发生了深刻变化。围绕疫情中信任关系变化趋势,应关注疫情治理中由于信任缺失所导致的社会信任撕裂问题。
      在本环节的与谈中,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社会学所吉雅副研究员、辽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杨成波副研究员、吉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王浩翼助理研究员、黑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刘明明助理研究员围绕本环节主题,就疫情防控中体现的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突发公共危机中的社会动员机制、疫情大考中如何提升社会保障体系运转效能、完善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机制等议题与报告嘉宾展开对话交流,并就各自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简要分享。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院长王爱丽研究员在论坛学术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研讨会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提供了多项积极投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东北社会学者的使命担当;二是进行了大量科学调查和实证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重要决策参考;三是理论的运用和拓展,在抗疫中国经验中发现和提炼理论命题。同时,她提出了“后疫情时代”东北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应该重点关注的5个问题,即非常态风险社会治理问题、社会心态与舆情风险治理问题、基层社区治理的中国经验和社会力量协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下保就业与保民生面临的新挑战问题、疫情常态化下新生活方式的构建和社会倡导问题等。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治理机制创新、治理结构优化和治理效能提升需要深入反思;在治理主体方面,有效调动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参与的路径值得深入研究;在治理措施方面,大数据等新技术对提高治理效率的作用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她认为,本次论坛成果丰硕,与会者提出诸多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领域的深刻见解,立足东北现实,面向未来发展,为推动东北地区社会治理研究范式的转向,推进东北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加速推进东北振兴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撑。
      吉林社科院郭连强副院长、内蒙古社科院毅松副院长辽宁社科院肖坤副院长在论坛最后也做了总结发言。他们对此次论坛给予高度评价,表示东北“三省一区”社科院要立足地方,加强合作。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传真:0451-58670020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