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论文
论农村基础结构发展问题
日期:2010-08-28 来源: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论文名称:论农村基础结构发展问题

作者:刘景林

成果形式:论文

获得奖项:黑龙江省第五届优秀社科成果评奖论文一等奖;全国生产力经济学十年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全国农村改革十周年理论讨论会优秀论文

发表载体:《经济学家》1990年第2期  

获奖时间:1992年

作品简介:

论文是《论基础结构》一文的延伸,专门论述农村基础结构的内

涵、特性、作用,我国农村基础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第一部分:内涵体系、特性考察、作用分析

1.  内涵体系

按主要职能划分,农村基础结构可以划分为生产性的、生活性的、社会性的三种类型。基于对农村基础结构的广义理解,农村基础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体系,其具体内容包括若干系统:(1)交通运输系统。(2)农田水利系统。(3)能源供给系统。(4)邮电信息系统。(5)物资供应系统。(6)物资存储系统。(7)居民生活系统。(8)商业服务系统。(9)科技教育系统。(10)文化卫生系统。(11)环境保护系统。(12)防灾保险系统。

2.特性考察

农村基础结构作为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这样相对独立的综合系统,具有它自己的特性。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考察分析。从职能上考察,它具有职能的同一性和服务的公共性。从结构上考察,它具有整体的系统性和单体的独立性。从功效上考察,它具有功能的长期性和效益的外在性。从运行上考察,它具有运行的同步性要求和发展的协调性要求。

3.作用分析

农村基础结构,既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条件,又是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农村基础结构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基础结构就难以合理发展。而农村基础结构合理发展,肯定会推进农村经济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基础结构的短缺和低质,会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带来不利影响。资料表明,全国很多地方的水果、肉、蛋等农副产品由于不能及时外运而腐烂、变质,每年损失以10亿元计。

农村基础结构的发展,是农村发展经济的重要基础,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作用。(1)农村基础结构,是农村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先决条件,是人民生活、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2)为社会分工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3)为纵向和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提供保障。(4)可以加速辅助性生产过程。(5)保持最终产品的质量。(6)为对外开放提供条件。(7)为居民生活和劳动力的再生产提供必要的条件。(8)保持合理的农村储备物资的形成。(9)维护和保障农村社会安全。(10)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必要条件。(11)可以吸收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12)对动员农村劳动力外出致富有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我国农村基础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

1.硬件不硬

我们把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等农村生产性基础结构简称为基础结构的硬件系统。我国农村基础结构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硬件不硬”,生产性 基础结构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目前农业投资不合理,不但不能改进农业生产条件,而且原有的基础设施退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据统计,全国8万座水库有40%处于病库状态。一些研究报告指出,水利失修,土地肥力下降,是近年农业徘徊的根本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农村交通运输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公路密度小,运输工具落后,结构不合理。这样落后的交通运输系统给农村经济造成很大损失,极大地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仓储设施严重不足,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的其他生产性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首先是国家投资不足。“六五”期间,是建国以来六个五年计划中所占比重最低的。其次是集体投资和农户投资不足。

2.软件偏软

我们把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事业等社会性基础设施简称为农村基础设施的软件系统。我国农村基础结构落后的另一个表现是软件偏软,影响了农村人才素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智力投入。第一,我国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落后。有些农村办学条件很差,部分农村校舍是村中最破旧的房屋,各省市校舍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危房,威胁师生的生命安全。第二,农业技术人员极少。每万人农业人口中,只有科技专业人员0.6人。农业技术人员缺乏,导致农业科技落后,农村科技普及推广工作严重不足。

3.分布倾斜

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双重作用,我国各区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农村经济和农村基础结构的区域分布呈明显的倾斜分布特点。第一,东部地区分布较为密集,西部地区较为疏散。第二,我国农村经济发达区域分布较为密集,经济落后地区分布较为疏散;城郊农村分布比较密集,偏远农村分布比较疏散。农村基础结构分布的不平衡和偏斜,这是由经济与地理、历史与现实多种因素造成的。这种状况,既不可能完全消失,也有必要逐渐缩小。

4.发展滞后

我国农村基础结构长期落后于农业经济发展,呈一种“滞后发展”的时间序列,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农村教育、科技的落后和滞后发展,严重影响我国农村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提高。致使我国70%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推广利用。这种滞后发展的原因,从宏观和历史上分析,主要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特点的影响。我国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向农业索取资金,剥夺农业发展,造成农村基础结构的落后状态。另外,“十年动乱”使农村发展经济和基础结构的认识受到局限和约束。实行承包后,又遇到新问题、新困难,这也是我国农村基础结构滞后的重要原因。

第三部分:我国农村基础结构发展的对策

1.时序对策

我国农村基础结构发展可考虑采取双层时序战略。根据我国国情,既要尽快调整和弥补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状况,又要考虑我国现有的物质承受能力,在总体发展战略的时间序列上采取“超前(随后)—同步”混合型。这是宏观方面的总体战略对策。还可以有第二层次对策。这一层次可以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分区域时序对策;另一方面是分行业时序对策。具体说,就是根据我国各地区经济不发达的不同程度或基本生产部门的不同行业分别采取“超前—同步”“同步—同步”“随后—同步”的不同时序模式。

2.  筹资对策

农村基础结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反复表明,多渠道连续地追加资金投入,是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的基本前提。根据国际经验,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一般只用于保护性、发展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如农用工业的投资、水利工程的兴建、科技事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等。近年来,凡是涉及农业投入的研究报告都一致认为,动员以国家投入为主的一切可利用的资金,最大限度增加农业投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一,国家财政对农业的直接支出应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财政用于农业基础结构的比例应有计划地提高。第二,在增加国家与集体的农业投资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农民投资的积极性。第三,国家—农民联合投资。第四,将农业投资纳入民主决策和经济法规的轨道,强化国家农业投资调控机制和约束机制。

3.  结构对策

结构对策是指正确确定基础结构内部各种成分之间的恰当比例和合理配置,以使基础结构的服务效益最优。农村基础结构内部的各系统部门都有自己特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它们之间要有一个适当的比例和合理的配置,才能在农村经济系统中协调配合,发挥职能。先以硬件系统中交通运输系统为例,交通运输系统中公路、铁路、水路等各种运输方式和设施的合理分工和配置,无论对完成运输任务还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很重要。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之间的配比与配置关系,也是结构对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的结构对策,应该是软件与硬件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4.  管理对策

基础结构的公共性特点决定必然要求管理,这是基础结构各部门、各设施、各机构各司其职 ,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管理对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现在规划上。基础结构建设需要有一个总体规划,宏观安排,由政府和社会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安排建设,并协调物质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关系。其次,体现在管理效益上。有效的管理可以避免建设上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取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最后,体现在管理体制上。因此,综合来看,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