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论文
城镇居民时间预算研究
日期:2010-08-28 来源: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论文名称:城镇居民时间预算研究

作者:王雅林

成果形式:论文

获得奖项:黑龙江省第六届优秀社科成果评奖论文一等奖

发表载体:《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获奖时间:1994年

作品简介:

本文从总体生活结构层面对我国北部边疆地区城镇居民的时间结构和生活方式特征做一些实证研究。文章内容沿着这样的逻辑顺序展开:

1.时间预算:理论依据及其研究方法。人们的全部生活活动都同时间有关,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中发生的,时间是生活活动的存在形式,体现着各种生活活动的分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时间可以成为测定人们的生活活动以致全部社会过程、社会现象的一种尺度。从广义上说,运用时间尺度来测定社会活动、社会过程和社会现象的方法就是时间预算。

时间预算研究包括活动内容、活动顺序、活动的时间量、活动频率和活动空间等不同层面,指标可以分为用于某项活动的持续时间数量指标、时间结构指标、活动频率指标、紧张性节奏性和周期性指标、协同性指标,等等。

根据时间预算研究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记录城镇居民一天和一周的各项生活活动时间分配、利用状况及被调查者对各项活动的主观评价,以获得城镇居民时间支配及全部生活方式特征的详细资料,展开研究。

2.城镇居民生活活动的综合图像。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获得了城镇居民的生活活动综合图像。

在城镇居民的生活结构方面,分析了城镇职工每周平均一天的有收入工作时间,城镇职工每周平均一天睡眠时间,城镇职工每周平均一天的家务劳动时间,城镇职工闲暇时间中的活动种类。

在城镇居民生活活动的时空分布方面,以对哈尔滨车量厂抽样调查作为补充,把居民的时间结构划分为四个时区:每天第一个各种活动较差时区,工作与工作活动相关时区,一天中各种活动交叉最大的时区,闲暇时间集中时区。

在城镇居民生活活动图像上的重影方面,分析了由于回答误差和实际劳动时间与有效劳动时间之差造成的重影问题。提出有必要把“显性结构”与“隐性结构”的分析结合起来,揭示生活现象本质。

3.城镇居民时间分配的社会问题透视。从时间的利用效率,时间结构与节奏的协调性,时间的开发深度和活动的时空开放性等方面看,北部边疆地区城镇居民的时间分配存在以下社会问题:

“轴心时间疲软症”与“无意义损耗时间”。统计结果表明城镇中存在制度工时长,有效工时短的“轴心时间疲软症”现象,这种现象使劳动生产率降低,腐蚀民族精神和创造力。而闲暇时间无意义、无价值、无目的、无功能的度过方式可以称为“无意义损耗时间”,这种现象是时间形态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整体时间的松弛和局部时间的紧张。“轴心时间疲软症”与“无意义损耗时间”使城镇居民的整体时间结构松弛和生活节奏缓慢,以活动为参照点连接起来的各种时段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而从局部看,家务劳动时间却处于相对紧张状态

精神文化发展时间利用水平低。无论城镇居民中属于提高性活动的学习和自修时间,城镇居民每天用于文艺、科学技术等创造性活动和社会工作、社会公益活动的时间都很少。

活动空间狭小。社会性活动空间狭小,人们的主要活动紧缩在家庭中,其消极后果是人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较淡薄,社会公德心较差,人际关系较冷漠。

4.社会时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我国的“时间病”是多年积存的体制性障碍因素所致,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社会生活中引进竞争机制等途径加以解决。

从我国时间战略的模式选择上看,要强化劳动时间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民族素质提高中的轴心地位;重视闲暇时间的社会开发,提高全社会的闲暇文明程度;建立和谐的整体时间结构;变“干不像干、玩不像玩”的时间节奏为“干像干、玩像玩”的功能分明的时间节奏。

从社会时间的组织与管理看,要提高社会组织和机构的时间效率;人与时间关系调节的基本单位应落实到家庭;树立时间管理的整体效益观;变“一刀切”的时间模式为灵活多样的时间模式;加强对时间的社会学研究。

从全民族现代化时间观念的启蒙看,社会规定的实践制度维系着社会的公共秩序,保证着社会的正常运转。遵守共同规定的工作、生活、会议时间表,既节约了自己的时间,又节约了别人的时间。所以,应通过时间观念的全民启蒙教育,逐步使守时准时,珍惜时间成为全社会的行为规范。

如何培养人们具有科学使用时间的本领,养成制订时间计划的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时间技能的培养主要靠工作、生活实践,同时也要靠教育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