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论文
论新世纪的“三观”建设
日期:2010-08-28 来源: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论文名称:论新世纪的“三观”建设

作者:金增林等

成果形式:论文

获得奖项:黑龙江省第九届优秀社科成果评奖论文二等奖

发表载体:《光明日报》1998年12月18日 

获奖时间:2000年

作品简介: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下简称“三观”)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三观”建设直接关系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核心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不断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把“三观”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一、重视以“三观”为中心的思想道德建设,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不渝的要求

1979年10月至1980年12月,邓小平在明确提出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内涵及共产主义思想、理想、信念等在精神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982年7月,他进一步提出和论述了培养“四有”新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1983年4月,他着重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由世界观、人生观所决定的。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邓小平上述思想,更加注重“三观”建设,明确提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改革开放中的“三观”变革及其基本特点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始终处于全面的深刻的变革之中,概括起来,就是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向现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转变。这些转变是全面、深刻的,因而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引发的激荡和冲突也是空前的,引发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深刻变化,从而使“三观”也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大体上可概括如下:

第一,由安常守分意识向改革求变的观念转变;第二,由等靠要意识向自立自强的观念转变;第三,由单纯的重义轻利意识向义利结合的观念转变;第四,由平均主义意识向竞争与协作相结合的观念转变;第五,由单一的群体本位意识向群体与个体相结合的观念转变;第六,由被动依附意识向民主参与观念转变;第七,由封闭半封闭意识向开放的观念转变,等等。这些转变使我国人民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大增强,就总体变化而言,是健康向上,不断发展的。

要建设21世纪的“三观”,必须对现实社会的“三观”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估价。正在变革中的“三观”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主导的多样性。第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价值体系仍然是大多数人行为的定位器和总开关。第三,世俗性日益显现。第四,“三观”发展的过渡性和不稳定性。第五,“三观”发展的融合性。

三、新世纪“三观”建设的环境与目标构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三观”,需要认清新的环境,提出新的思路,确定新的建设目标。

    1.新世纪“三观”建设的条件及环境

    (l)跨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目标,是新世纪“三观”建设的国内条件。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为“三观”建设提供丰富多彩的经济环境,同时也使“三观”建设呈现出复杂性。其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为“三观”建设提供日益有利的条件。再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为新世纪“三观”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对“三观”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1世纪的世界发展趋势,是新世纪“三观”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首先,时代特征的内涵将日益深化。其次,知识经济将从初露端倪发展到起主导作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

    2.新世纪“三观”建设的目标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三观”建设的长远目标,是教育和引导全社会公民逐步树立起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在这一世界观指导下的为全人类自由解放而奋斗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三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为基本宗旨,以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为原则。

与新世纪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任务相适应的我国“三观”建设的目标应该是:认真倡导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使全社会的先进分子比较牢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三观”。同时把先进性和广泛性有机结合,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有机地融汇于社会主义“三观”之中,并最大限度地吸收当代世界最先进的思想道德文化成果,使之成为科学的、现实的和具有丰富时代内涵的“三观”。

    很显然,这样的“三观”具有四个鲜明特点:第一,它是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三观”。第二,它是把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原则与现实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原则有机结合的“三观”。第三,它的义利观是义利结合,“以义求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念。第四,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道德观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道德观,及当代世界最优秀的思想道德观念有机结合的“三观”。

四、加强新世纪“三观”建设的对策思考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作为我国新世纪“三观”建设的指导思想。(2)努力建构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3)积极致力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4)大力弘扬敬业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5)处理好对传统思想道德的继承、扬弃和创新的关系及对外来思想道德文化的吸收、借鉴和抵制、批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