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著
北方民族史研究
日期:2010-08-28 来源: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成果名称:北方民族史研究

作者:孟广耀

成果形式:专著

所获奖项:黑龙江省第七届优秀社科成果评奖专著一等奖

发表载体: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获奖时间:1996年

作品简介:

    全书开篇为前言,接有第一编契丹史研究,共8篇文章。第二编契丹人物研究共8篇文章,第三编奚族史研究共11篇,第四编乌古敌烈与术不姑研究共6篇,第五编内蒙古民族历史研究共8篇,第六编唐代平卢节度使研究共2篇,后记殿后。约60万字。

    作者为写好这部专著所容纳的43篇论文,曾从120种史书中摘抄有关资料600多万字,同时常常走出书斋,踏查北疆民族的许多地区。经过对史料的认真研究,结合实地考察,撰写发表100多篇论文。从中遴选43篇,形成系列,根据反馈意见,又进行必要修改后,最后成书。从搜集史料到是书出版,历经30余年。

            作者一贯恪守我国和我党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在处理历史上民族问题时,坚定地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既避免大汉族主义正统观念,又警惕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情绪。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复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事实。

此书并非是简单的论文集,而是反映出作者经多年实践而形成的特殊的治学风格的上乘之作。作者从不轻易立题,更不浅尝辄止。而是系列纵深,分题专论;探微求隐,拾唾辟新;微观透视与宏观鸟瞰有机结合。基此取材富赡,考证严谨,论述精密,衡平公允。如围绕乌古敌烈部写出4篇论文,针对历史人物耶律楚材完成5篇论文(选其中3篇),就奚族历史发表12篇论文(选其中11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步步深入地探讨这些民族、部族及历史人物的面貌。基此,易于求真、求新、追根求源。采用这种途径形成的专著,可避免一般专著常有的“水分”、空泛等弊病。是书正是这种风格的反应。

由于北疆民族史料奇缺,且由于正统观念影响及汉字音译的差别,特别需要使用考据方法。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作者的考证方法也跳出清人朴学窠臼,使用考论有机结合的新途径。

            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不断侵略中国,逼迫当时腐败政府割地赔款。边疆民族地区首当其冲。各国列强的御用学者们则遥相呼应,肆意歪曲我国边疆民族历史,制造诸多谬论:“长城以北非中国论”、“满蒙一贯独立论”、“农牧矛盾论”、“黄俄罗斯计划”等。这些谬论至今仍有市场。该书从不同角度进行有力揭露、驳斥,以还历史本来面目。该部著作从学术角度讲,有较强的战斗力。同时针对当时国内史学界在北方民族社会发展的问题上“重头越”的观点,提出了自己正确的观点。这部著作有助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的巩固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该书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现实意义、长远的历史意义。书中许多对历史上民族问题的论述,今天仍有借鉴作用。这既是作者自幼形成的志向,也是他对职业道德的不懈追求。

            该书集中反映隋唐宋辽金元时期北方民族与北部边疆的某些重要内容。其中,对乌古、敌烈、术不姑、奚、契丹、薛延陀和蒙古等共同体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揭示其族属源流、驻牧地域、隶属关系、经济发展、社会性质、矛盾纷争、人口变化、家庭形态和个别杰出人物等许多问题。谨就重要篇章作一简要介绍。

1.《宋辽“南北朝说”》:辽与北宋有资格并列,其理由是辽拥有半壁河山,经略中国北疆与东北疆,促进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接近和融合,积极发展北方经济和文化,宋辽南北朝说已为双方所认定。《辽代北疆开发》:以胪朐河--镇州地区的农业发展为中心深入探讨辽代北疆的开发,包括建城、驻军、移民、屯田、开辟大面积稳产田,创造当地粮价最低纪录。《契丹人口》:作者估算契丹族人口,北魏太和三年(479年)6万,北齐天保四年(553年)前夕20万,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22万,唐天祐二年(905年)75万,辽统和十八年(1000年)100万,辽末(1125年辽亡)150万,金贞祐三年(1215年)76万。《契丹族的家庭》:契丹族的一夫一妻制家庭按其规模和类型可分为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和复合家庭。

2.《唐代契丹族军事家李光弼》:李光弼既是唐代著名军事将领,又是契丹族著名军事家。他的军事思想基本特点是严整与恩义相结合,以严整为主;胡汉有机结合;出奇制胜,奇正结合;谋定而后战。《萧太后与“澶渊之盟”》:萧太后执政时期是辽朝鼎盛时期,在她培养下辽圣宗成为辽朝明主。辽宋缔结的“澶渊之盟”是与萧太后的个人努力分不开的,开创了双方民族友好的新局面。《耶律楚材的佛教思想和济世方针》,探讨耶律楚材的“以佛治心,以儒治国”的治世方针,其实质是佛儒结合,分管内外,变乱世为太平盛世。

3.《唐代奚族驻牧范围变迁》:分三个时期。前期,由唐初至改饶乐都督府为奉诚都督府前夕(734年前夕),以饶乐水为中心,南达白狼水北岸;中期,由734年起至840年回纥汗国瓦解止,以土护真河为中心,南至白狼水流域和滦河中游,西至大洛泊;晚期由840年到唐朝灭亡,南达长城,西至大马群山。《安史之乱中的奚族》:安史之乱尽管有十万左右奚人卷入叛军中,甚至个别人得到安禄山的重用,但战争给奚人带来严重灾难,他们的民族向心力还是朝向中原的,认清安禄山面目后就不再支持安史了。《金朝对奚族的政策》:推行猛安谋克制、糺制、迁离奚族集中居住区分散安置,改变领属;优待奚族上层,羁縻下层广大奚人。上述政策的推行,加速了奚族的被融合进程。

4.《乌古敌烈部的变迁》:胪朐河、海勒水和于谐里河流经乌古部驻地。 敌烈部驻牧乌古部西面、克鲁伦河上游地区。辽代敌烈部族源为:敌烈--拔野古--铁勒(高车)--丁零。辽代乌古部的主体部分是唐代乌素固部,在此基础上向东、向南均有较大推进,并容纳推进地区的部落。11世纪末部分驻牧在呼盟和克鲁伦河流域的乌古敌烈部西迁到阴山西段。《辽代乌古敌烈分支诸部及有关名称》:辽代乌古敌烈部分支很多,有的分支部族名称又有数个。分支诸部名称是乌隈部、乌古涅剌部和图鲁部、斡突盌乌古部、迭鲁敌烈部、北敌烈部。作者对下列名称进行辨别:三河乌古部就是乌古本部,八部敌烈、八石烈敌烈就是敌烈本部,乌隈于厥部与乌古部有关。

5.《蒙古高原诸族政权及其递嬗》:蒙古汗国前蒙古高原共有八个统一性的政权:匈奴、鲜卑檀石槐政权、柔然汗国、前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后突厥汗国、回鹘汗国、辽朝。各政权人口结构可归纳为三个系列:第一系列在相应政权里都是最显贵的集团或最显贵的家族;第二系列大体有共同的语言、地域、文化、意识,或这些事物在该政权推动下不断加强、巩固;第三系列屈从于第一系列,后者常对前者进行“监护”和统治。各政权递嬗对三个系列影响是显著不同的:第一系列损失惨重,第二系列有一部分损失,第三系列有所折损。在蒙古高原的历史进程中,许多民族共同体消失了,表现在民族的改变和民族的融合。《薛延陀汗国探索》,文中谈到薛延陀汗国的建立,与唐朝的附属关系,诺真水之战及和亲的反复,及其瓦解、历史作用。

6.《唐代治理东北边疆的重要机构--平卢节度使》:安史之乱前的平卢节度使,前一阶段(开元年间的后23年)积极作用比较显著,后一阶段(天宝的14年间)机构声威败坏。安史之乱中平卢始终是朝廷与安史集团激烈争夺的地区,安史集团没能占领平卢所属的主要地区,节度使之军队绝大部分忠于朝廷,在斗争中立有功勋。《唐代平卢节度使的南迁》是上篇之续作,安史之乱尾声时,平卢节度使南迁至齐鲁地区,随迁者10万人,多是汉人。南迁反映唐朝国力衰弱。

各篇论文发表的时候,几乎都有反响:或《新华文摘》刊要目、搞摘编,或“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中国史研究动态》报导,或《民族研究动态》评论,或为某些人引用和取证,总计不下百余处。在港台、外国,指名“求教”者有之,遥谢购书者有之…有史学家评论,“在北方民族研究领域中”,作者“有许多开创和突破”。如“对契丹家庭研究、对少人问津的契丹人口研究…… 都具有开创意义”“奚族史研究很有成就,十一篇论文可以说是一部奚族史专著”,“超过日本学者的研究”水平。对乌古敌烈部的研究“十分引人注目”,其中的“许多考证等颇为精彩”,充分说明“作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史料基础”。黑龙江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认为,从这部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史学、史识、史才、史笔之功力。是学术价值甚高的杰作”具有“开途示辙,填补空白之功”故获专著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