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讲堂第1102002期

全球化区域合作与中国的参与

主讲人:中国亚太学会会长张蕴岭研究员
发布来源: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发布时间:2011-06-19

    首先非常高兴来到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给大家交流,借这个机会和大家探讨问题吧。重新思考了几个问题,跟大家共同来探讨一下。今天讲的题目,先从全球化,区域化,中国的参与来讲,为什么讲全球化哪,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一个是全球化,一个是区域化。这两个都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取得我们当今发展成就,最重要的两个平台。所以我从全球化角度,对全球化几个问题的思考。我想全球化从经济的角度来讲,从简单的归纳,全球化意味着打开国门。打开国门两种方式,一个是被别人打开,一个是自己主动打开。过去我们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都是被动打开。学我们的历史也是被动打开。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八国联军,中英鸦片战争。都涉及到把这个国门打开。马克思主义资本论,比较强制性的打开各个国家的大门。到现在为止打开国门的方式不一样。被动打开的进程还是在继续。主导打开就是主动参与。主动打开有两种。最主要的就是政策,一个国家决定我要开放。1978年最重要得决定改革开放,开放就是要打开国门,有人也争论。我们得国门对着苏联都开着那。78年一个特别的含义。开放就是向西方开放,向主导的市场开放。这样一个战略设计,还有一种就是自己内部的行为主体公司,以各种政策,公司总能找到办法。市场这种办法打开,这样形成了世界各种各样的机制。第二个是共享资源,共享资源窄的含义就是市场。资源包括很广泛,一般就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还有不可触动的土地资源。共享资源解决很多问题,从经济学讲就是交换或通过一种比较换取比较式的利润。不管怎么说就是共享资源促进了交换。交换通过,生产、分工,后来那共享。后来还有人力方面的共享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还有土地,我把土地租给别人。包括矿山,现在有我们很多的人去国外购买土地,种粮食。
    共享资源从发展意义上,从经济学上,他有两个缺口,第一个资金缺口,只有从外面借。还有技术的缺口。没有技术,只有引进。归纳下,共享资源可以举出很多例子。举例讲,比较来说,就那些小国,除了人力,其它都没有,通过共享,利用外部资金技术,市场来取得最快的发展。像我这年龄。研究的第一经验,就是四小龙,为什么能发展起来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引进来走出去都是一种共享。全球化意味着什么最简单就是打开国门,第二个可以共享的资源。再一个思考的是,打造认识并不难,无论从理论到实践上,计划经济,封闭的社会主义体系。我写的第一本理论专著,八十年代,《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有一个初衷,邓小平还在联合国批这个相互依赖,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我想解决一个问题,开放政策是个临时的措施,还是一个长期的规律,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采取一些临时措施。规律就是要找到它的一些发展规律。我从相互依赖这个角度来看它。相互依赖两点,第一就是国门打开,从经济的角度就是市场开放,第二个解决一个问题,基本理论是相互的,不是单向的。我们开放是相互依赖的,不但是吸收别人的,还要让步别人。相互依赖是全国化开放最基本的一个特征。当时写出来后没人出书,1988年没人出,当时找朋友出的,出来后它是有生命力的,到现在再版,对全球化认识的几点,我一个字都没修改。第二点我们今天讲的新全球化,我们叫新全球化式的,为什么说新那,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论,有人说全球化不是新的,从马克思那个年代,资本已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那时候贸易的比重占的相当大,我认为今天的全球化特点,它的本质还是新的。从几个角度讲。第一就是普遍性,到今天为止,所有的国家都达到打开国门共享资源这样全球范围,这是过去没有的。原因那更多的国家采取了开放,利用世界这样一个大平台发展,主动打开的这样一个进程。60年代出现的风潮。很多国家摆脱殖民地实现独立,采取了封闭政策。反资本,反西方,反跨国公司这样一个过程,后来做了很大的调整。第二个就是冷战结束,使分割的市场统一。将世界很多国家纳入到世界的市场,这样一个进程框架,所以说具有普遍性。已进入WTO的成员和正在申请的成员都进入这样一个过程。历史上从没有像今天国家全进入全球这样一个过程。第二个就是程度和深化。从生产角度,全球生产分工进一步分化,从参与的要素,最早的要素是生产交换,后来资本。现在看资本对全球的参与非常之高。很多例子,多少的资本在24小时的运转。有新的技术手段在全球流动。这样一个程度。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公司,都离不开全球或者部分的转入。要接待资金了,操作等等。金融的进入要比过去大的多。还有就是体现在它的领域,过去我们讲,我们还是忌讳全球化的经济含义,实际上已是远远超出含义。全球化得发展我觉得它具有越来越强的政治含义。政治含义是不平衡的,是有少数国家制定的,但是另一方面那,最早我们体现出能源。能源供给问题,第二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现在提的多的是气候的问题。越来越多的问题都变成全球性的问题。一国的问题,局部的问题越来越具有全球性。是前所未有的,还可以举出很多来思考这个问题。第三个思考的就是反全球化,对全球化得质疑也越来越强烈,最早批判资本进入世界,马克思批判。后来仍没断,随着全球化得发展,对全球化的质疑也从来没有这么强过。这是一个趋势。我们举的例子比较多的是,一方面是达沃斯经济论坛谈一方面谈一体化得好处另一方面全球化的运动。我们报道的不多。反全球化运动的原因,最基本的原因,在今天迅速发展,越来越深化中,一些国家被边缘化。享受不到这样一种共享资源。共同发展这样一种好处。开放的环境下,优者胜。好处那通过比较竞争来提升技术水平。不断的改进。封闭的统治比较是往后看。我们这个教育总是忆苦思甜,这是一种封闭的。在开放环境下是一种横比,这样就提高工作效率。催着你往好的找,也会使劣者受到很大的损失。在好的国家,受到冲击的劣者应该受到补偿。但在一个国家很难做,国际上就更难做,国际上对不发达国家援助。援助有两个方面看。一个就是政治话,饭桌上韩国的学者研究,中日韩三个国家相互的竞争,虽然是援助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制衡。不能完全否定援助的正面作用,但是援助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援助总量在越来越下降。劣者在这样一种态势不但使国家,而且涉及到人群,特别是人群的问题就更为凸显了。很多人群被排除在全球化得共享之外,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有时候开放,举个例子在东盟贸易区你知道啊,有一个早期收获计划,我们政策设计什么的非常好,考虑到东南亚大部分是农业国,我们单边开放,农副产品可以免税进入中国。为此我们还付出了一个协议,农业发出协议。帮着培训进入中国。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拉拢人心和我们谈判,但是操作结果,有些出乎意料。比如说泰国北部城市主要是种姜,他的姜是比较小的。但是单向开放之后,中国企业也会把姜和大蒜出口到泰国北部,有这么好的姜蒜进入当地市场是无法生产的。当地的姜农和蒜农受到很大损失,要求政府补贴。理论上说政府是应该给的,要是有合作基金的话他可以去申请,这就是我一会要讲的欧盟设计一个地区发展基金,你没有看到的话,这些就被眼睁睁的边缘化,被剥夺他们基本的生活权利,就像这样打开国门,优者胜出现了这样的基本问题那,找不到一个有效的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作用。所以我觉得后来也就是提出来,我记得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我去参加提出来有人性面孔的人性化,必须照顾到人,不能光照管到物,因为经济学是不照顾到人的。后来联合国提出包容性,是所有的人从包容性受益。这类问题都是现存的问题。使得全球化得质疑。第二个也是最近的2007年底在美国发起的金融危机,金融的全球化打造了很高的程度,利用现在的各种技术使他们24小时运转,而求创造了各种新的金融工具,来避免风险转嫁风险,出来一个问题利用现代的技术不断的创造发明,使得资金达到最有效的效果。当然规则都是个体制定的,当然说国际上是有的。比如说巴特尔协定,但是比较弱。有两个问题,一全国规定制作是比较慢的是后发的反应二是效率不高,没有一个办法使他强制的执行。如果出现问题代表一种惩罚,甚至判刑,但是其它没用。金融危机出现以后全球治理的问题。制定全球规则,治理从金融开始,我们看气候也在治理,生产也在治理,能源也在提出来,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多提出来,97年金融危机已经提出来了,因为当时金融危机发生内部,批判了很多,听得最多的是国内的应付金融危机的国内治理问题。全球金融危机提出来全球治理问题,设计的领域越来越多,一方面全球治理的呼声在升高,另一方面全球治理的制度话平台没有建立起来,过去我们说联合国,现在联合国很难承担全球治理的功能,过去提出建立世界政府,联合国也可成世界政府但是不起作用。全球治理的问题谁能治理的问题,但是问题提出来都需要一步一步的分析、研究和解决。这是我们过去没遇到的问题。因为我们当初决定改革开放的时候没这么多事,遇到一个事,我们要加入世界贸易体系。入关就要守则,按照标准来,结果谈了15年。因为是成型的我们必须遵守要不就进不去。中国牵扯到一员来参与。而且要承担越来越大的责任。所以有人总结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无论是从人的角度,还是从量得角度都是如此。经济发展这么快,入关的时候我们也担心过受多少损失,但是正面的东西还是大的。中国的参与从最大的收益者,但是我想中国的参与改变了中国。这是我们回过头看,改变了什么啊 ,一是从新认识世界市场,开放是从新开放,认识资本主义。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第二是经济体制,我们实行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个现成的。逐步的学习加上自己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参入。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我想还有一个很大的就是中国融入世界。过去经常说这个也没有,哪个也没有。应该说中国是世界参与的一个典型。而且在参与中改变了自己。第二个中国参与在改变世界,中国很特殊的一个原因中国规模大,发展速度快。所以说改变世界可以有多个角度,从经济角度讲,实力,总量从根本的改变了世界的组成结构。我们可以想这个越来越大,贸易啊,金融啊经济总量啊制造业都可以排在世界前列。正是有这样一种改变世界,所以当前最流行的说法是权利转移,从前年达沃斯论坛就说了世界论坛的题语,议题之一就是权利转移。东方、亚洲比例会增加。会超过西方,其中分量最大的就是中国。所以中国引领这样一种权利转移。这样一种结构是非常凸显的。当然不光是经济,政治。这样的一种体制。在世界发挥一种独特的影响,我到不赞成这种模式,因为中国模式在探讨。但是中国这种又融入有特点的方式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还有文化,东方价值的回归,包括李光耀提东方价值都存有争议。但是我在国际场合说东方就是和西方有差别。总结5条20条就是不一样。这样一种不一样影响越来越大。今年5月我在迪拜参加达沃斯高层会议,一个美国老太太一个经济学家她说,我们非常担心未来,我们几代人积累的生活方式认知将来都会改变,改变成什么不知道。我没法告诉我们得孩子们他们如何的生活。不确定性转移。我要说的是西方工业化200年建立了稳定的架构。使很多国家采用这个架构生活处理方式。还有那这种改变世界,我是运用中国引领改变世界。我看到大参考写的文章中国什么时候超过美国,他算得是总量。第一个提出的是罗马俱乐部。当时发生能源危机,算到2020年资源耗尽。后来的警告生态危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现在气候的警告,随着权力的转移一大批新星国家的兴起,特别是中国印度巨型国家的兴起,它带来的后果,GDP。集合基数,资金链消费,等等,不是说走不下去了。是新的挑战。日本的核危机出现,出现了一个风潮,原来我们看很好,传统的能源不够就发展核能吧。出现了很大的共性,一旦不可控,就出现了毁灭科学本身。大家都在反思,反思结果提出一个问题传统工业化走到今天200年,我们认识到如果后面的国家加入那么就可能走不下去。应该说和历史上不一样的,中国占多大比重,历史上中国强别人弱。西方强,中方弱就这么走下来。以自己的强牺牲了别人的弱。将来很难设想东方强西方弱。衰弱是相对的变弱。将来出现你好我也好,会更好的结局。总量的增加必须找到新的方式,所有的研究证明现有的总量的增加。地球是不可能的。确实有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过去怕的是发展不起来,但是今后我觉得这个问题会完全换,一些新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还带有紧迫性。过去西方工业200年,很难想象这样一个进程持续200年。必须在最早的时间加以改变,提出来。现在几乎每个挑战都没有答案。都在探索都是新的。这是我全球化得思考。最简单的说过去我们感觉良好,人家也说我们好,从中得到了实惠,取得了发展,第一感觉不良好,第二也不说好。我们必须面临复杂的这种形式。来面对新的挑战。
    下面我就转到区域合作几个方面的思考,首先我想讲新区域发展,什么叫新区域发展。区域合作不是一个新问题,邻居几个国家要过日子么。过各种各样的。我们今天讲的新区域合作最主要讲是指欧洲。欧洲的合作也不新,二战以前从20年代开始。就开始了巨大的努力,各种各样的思想都有,但是不但成功,真正取得成功是二战以后。要讲新的区域化运作要从欧洲开始,欧洲区域化引导了潮流,它最大的新是什么,我觉得是突破了国家这样一种基础整体,实现了国家间的高层次的建设。我们可以举出很多方面,共同管理,共享空间,从民族国家提炼出这八个字来是一个很新的东西,有人说我们亚洲还停留在民族主义国家阶段,像中国还没划定那。但是到欧洲取得很大突破,传统国家发生巨大变化。我们看到欧洲模式只适用与欧洲,欧洲的模式是可以学习的,只能借鉴不能照抄它的模式。适用欧洲它有很多的特殊性,研究区域的我们可以看出,包括文化,历史生活,等很多来。我觉得最重要一点背景。不可复制性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欧洲。这个背景非常重要。二战曙光再现的时候。领导人意识到欧洲决不能发生第三次大战。几千万人死亡,损失太大了。一定找到个办法避免一个国家有能力发动战争。这是一个最基本得考虑。两德分裂了,今天又统一了。一定要从区域制度,理想的区域制度是一个。必须有个制度把民族国家掌控在内。使没有一个民族国家突破这样一个大的框架,如果达不到这个东西突破还是不行。我觉得欧洲当年,设计欧洲一体化最大的考验,我研究欧洲一体化10年,设计从梅刚联营,最早50年代初,分配德国的煤炭资源然后钢铁生产的指标控制。分配生产,因为打仗就是拼钢铁,控制在一个地区手里面就没有能力了。后来一步一步走来搞这个经济共同体。统一大市场,从经济扩展到政治。军事,又形成了单一货币,今天又选择了外交,治理的领导人,等等。这样一个路我觉得是很新很新的。我觉得很值得进一步研究。但是现在对欧洲研究停在表面上,在一个新就是经济上面,FTA,自由贸易协定。对于WTO来说世界贸易组织,他搞了一个贸易框架,世界贸易发展实现打开国门,开放市场设计一个这样目标。有一个很基本的原则,会歧视原则,对所有的成员都是一视同仁的,对这样一个普遍的,这样一个规则要想往下走,这个难表现在两面,一是深度,二是领域扩展。因为最早是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到了后来才有。投资到现在没有。谈判有很多回合。第一进展很慢,第二领域太窄。两个国家都在想办法,研究自贸区协定,为什么发展这么快指出的理由,WTO进展太慢了等不及了,我们先开吧,超WTO,超出这个范围服务,也包括投资,还包括规则协调。这样有一种风潮有一点。开始讲全球化一点有关。打开国门共享资源,总是有好处。一个是在全球范围,一个是在影响范围。大家同意了,就一起做。然后这个潮流也是新的,区域化。近邻大家挨着么。有的也是跨区域的。都叫做ITI。不光光是开放,还有经济合作,还有其他的。它很重要,与全球化并行。有时候说补充的这样一个,一般来讲多边缘体制,通过全球范围来安排的,双边的局部区域的都叫REIGION。所谓区域合作是相对于多变安排的来说。这样一种安排到现在还有争议。是通向多边的一个桥梁。反对的人说你搞这么多安排使更复杂,违反了多边主义最基本得一个信条就是无歧视原则。你不加入我就歧视你,享受不到。一个市场,给分割成一块一块的不好。你把精力都放在区域安排上了饿,对全球化不敢兴趣。拖全球化得后退,企业也有理由,原产地规定,一般是围绕阻止非成员的产品搭便车。原产地规定标准,你的产品必须在成员内部达到成员标准。享受安排优惠,当今全球化导致是生产分工,一体话生产网络,跨很多国家不仅是在成员国内,而且在非成员国,我要报来报去大企业。我跟亚行搞个调查,埋怨最多的就是大企业。一个原产地规定拿起来是7块钱,成千上万的产品都走这个关的话,相当复杂。况且还有很多东西不熟悉,你们要是聪明的话就赶快建设服务公司。不是有海关报关公司么,原产地报关公司肯定能发财,这个区域很复杂。到现在。就像全球化一样不管你怎么反对,它是一个大趋势。只不过我们必须来考虑这些问题。原产地规定,现在也解决出各种各样的。我本人也参与了这样做。这是关于区域的一般的问题,第二个要考虑的是回到我们这个地区,这些年比较热的就是东亚合作,到底怎么走,走到今天好像路没了,走不下去了。回顾,东亚,日本人说没动呀。西方人说东亚是东日韩。东北亚没有包括东南亚。但是我们今天讲的包括东南亚。实际上发展又扩大了,连印度也成了东亚框架,美国俄罗斯也进来了,区域范围在进一步调整和扩大。泛化。东亚形成一个区域的概念,应该说是比较新的,说新也不新,日本工业化后20年到30年日本兴起东亚。区域的探讨。以这个为框架,日本形成区域范围,打着口号,打走西方殖民,回归亚洲的亚洲。后来日本战败这个事情也就了解了。日本人再也不提东亚了。冷战结束后,也没有这个区域概念。东南亚国家以前都是殖民地,到60年代才实现独立。第一个回归是日本的企业在发展80年代后向东南亚转移,扩大了经营范围,扩大了生产网络。之前谈的多是亚太,很少谈东亚,谈的也是日本人,澳大利亚人。美国经济向这个地区的扩展转移。联系紧密,后来形成制度的框架了,太平洋盆地了。PCC了。太平洋合作文员会了,东亚还得晚,第一次那,一般认为真正出来的是金融危机,1990年买哈维尔,克林顿总批它,它就不高兴就不参加IPK会,所以就出东亚集团。但是也没搞起来。李鹏总理去表示支持。地区得有一些共同的利益关注,欧洲关注很清楚啊大战打得不可开交。利益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一个区域。我们回顾97年金融危机,开始发生在泰国很快到东南眼,后来是韩国,进一步扩展到日本,这么一步一步的往外扩展,为什么扩展到日本这个概念才清楚了,日本企业在东南亚投资,日本银行有个特点,专项日放贷,在东南亚日本企业出了问题,日本银行受不了了。日本反应非常积极,自己陷入金融危机,提出搞一个亚洲货币基金。保持1000亿美金这个规模。来救助。不管怎样,东南亚主动伸出手来对话,要么反对啊同意,日本特别反对,97年一提坐在一起了,97年谈的就是应对危机。98年还是应对危机。胡锦涛副主席去河内参加。提了两点搞央行和财政部长对话。第二还没提出来。最有突破是99年发表东亚合作宣言。在回过头来看是很有意义的。98年,金大中提出来搞一个专家组,东亚到底合作怎么走,每个国家出两人,专家组,我是代表之一。工作一年半,我觉得改变很大。难度很大开始想不出来东亚合作到底怎么走。找一个地位。当时东南亚已经搞了一个东盟。但是东盟在东南亚不可复制。一个是扩大吸收别的国参加,但是太大。另一个走快点像欧洲。很有吸引力把别的国家吸引进来。走的比较慢,想不出一个办法。我们对开放78年已经认识了。当时对区域我们还是没到位,为什么那,我们有一个节,那就是我们认为弱,我们要来自主安排我们自己。第二个我们接受IPK的教训把台湾安排到里面,使得我们两岸关系非常复杂。我们避免搞一个实体性的东西。给我的指示你千万不能搞这个共同体。找来找去都要定稿了,找不出来。好话都说尽。IPK的时候美国克林度想用,后来东盟也反对我们也反对,不行你搞不就美国领导了么,肯定不干。我们担心搞一个有实质性区域的东西干扰我们的进程,失去制度性。特别会把台湾搞得很复杂。大家觉得还是COMUNIT吧。我就回来汇报。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东亚13个国家做一起想出一个词。第一想出来,第二共同接受。这就是共同体。当年那日本想出来一个。共同圈,这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别人没有参与啊。这次不一样,13个国家共同讨论的,所以我说大题目走向东亚共同体,你说设计了几个框架,第一个框架就是经济圈,第二个框架就是领导人峰会。第三个金融合作机制,第四个加强民间这样一种交流,就这样弄出来,每一个字都是认真讨论的。货币合作。共同参与达成公司,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思维方式。这个地区建立一个制度化为基础的合作机制。往这个方向走,通过走向形成这个经济共同体。我觉得这个意义非常,很快被领导人接受了。成立了公关研究小组。几个月提出了11项落实政策。第一个打破的就是中国,因为要搞这个东亚自贸区比较难,我们搞这个区域有两个可能,第一就是市场准入。我们加入WTO以后,我们得外汇市场还是被各种势力安排。加入WTO以后我们政府讨论怎么办。别人搞区域合作,我们也搞啊。当时有人想跟日本。亏了没跟日本,现在日本就不行。跟韩国也不行,东南亚可以,可以和东南亚合作改善背后的关系。从经济入手,建立共同的经济利益。然后改善争取关系。因为东南亚太重要了,确定大方针后,得到了东盟的响应,中国率先提出建立东盟经贸区,都是统一进程,现在国家一搞,最紧张就是日本。日本从60年代,就对东南亚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中国后来者抢先一步。很震动。小泉下了飞机,骂这么大的事你们都不知道。我是专家组7个月研究,写出报告。日本也跟上韩国也跟上。进程就改变了。和专家组设想不一样。十加一了。形成东亚建立环境的主流趋势。第二个和原来不一样,十加三,提升一下变成领导人峰会。04年开始筹备,马来西亚非常积极,打算子啊吉隆坡开。我看来头脑发热,现在看来形势大好。第二届我们中国主办在北京召开,这一句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中国开有两个大的改变。第一东盟以此坚持在我这,我是主导你不能跑别的地方开去。第二日本一直是这个地区的老大,在中国开就发生了分歧。还有背后的力量搞一个没有美国的中亚。当年日本提出货币基金,美国就反对。现在又搞一个峰会也没有美国,美国肯定会向日本施加压力。日本坚决不同意。提出东亚合作应请新起来的印度参加。澳大利亚、新西兰也和东亚有着密切的也应该参加。到05年提升水平,我写文章是生出了一个混血儿。把两个不涉及东亚的国家拿出来。肯定向我们也不干就两个吧。这先例一开就麻烦了因为04年部长会议研究从十加一到东亚这么一种可行性。所以温总理在会上提出中国牵头,我那被任命为专家组组长领13个国家研究了两年。开始挺顺利,因为搞自贸区对日本是最有好处的。日本企业是这得主体,生产网络也是它。搞成一个统一的对日本企业最有利,不光是经济,任何经济背后都有政治。也是突破了两个东西中国牵头。第二已经同意了到2006年完成这个报告的时候,我向领导人报告的时候形式已经大变。出来十加六的东亚峰会了。不光是十加三了,报告后就形成分歧了。我在汇报的时候日本的二建就出去了。等我讲完,门口一招手进来,拿着一张纸。建议日本自贸区应该以十六个国家为基础。在东亚峰会基础上建立本来好好的事。这么一搅和,会议当场变闷。就打成公认,公报写日本建议韩国也不同意,我们也不同意。最后不在议程上。所以不能写公告。日本说我们说的话记录在案。新加坡也有帮腔的。那记录在案吧。后来声明日本提议等等。日本人回去,日本媒体说我们得建议被十加三领导人接受。马上提出专家组16个人的专家组,研究2年推荐我去参加,我哪有那么大本事。有人问,张教授你们为什么要反对印度加入。我还真说不上来没有什么内容。谁都考虑到东亚要搞一个自贸区必须从效果开始。逐步扩大,十加一是最好的,把小的建立。但是政治行不通啊。没有政治的经济成不下去,到今天也不行。2008年中日韩等不及了单独开会。达成一个共识今年完成报告。明年开始谈判,领导人声明是这么写的。公报发表了,你们中国人趁机压我们,国内太弱,不接受也不好。他马上要换领导人了,原来的曾若也不算数。我现在还担当中韩联合专家会的主席。是两个领导人建立的。我们推动中韩自贸区建立,推了一年多还没成,我下个星期再去。可能性不大。韩国的朋友说难度很大。真正的和原来设想的发生很大的变化。很大的变异,两个都不顺。只有金融取得了进展,另辟蹊径。货币基金高不下去了。但是金融需要合作。03年东亚合作,东亚峰会都是03年,不想往前推,经贸合作是找了个新办法。那就是高双边的,不会从地区开始。双边的搞成,又从区域的搞,非常联动,又过了几年,提出来搞外汇储备库,去年才达成共识1200亿美元。一个共享的储备基金。储备基金,钱都在美国口袋里放着那,要是真能把这1200亿变成一个单独的基金。操作这个路还很长。第一是怎么拿拿出2400亿,换回1200亿也不错,因为一拿这么多价格就下来。第二拿出来管理。光拿1200亿平分秋色,谈了一年半,反应出实力,还要加上我们香港。资金管理了,谁当头了 还需要相当一段路走。今年也有一个进展成立一个宏观经济办公室设在新加坡,只有这个领域保证十加三,但在看难度很大。印度提出加入,新西兰也提出加入。都希望加入进程。我看一下困难很多谁都没放弃这是一个特点。第二个都还在想很多新的办法,一开始我就讲欧洲的模式不可复制,我们不能走这个办法。东亚的合作也不能以东盟为基础,这也是一个共识,这也是欧洲的一个经验。六个国家一步步扩大,这个不行,中日太大,不能吸收它吸收它就没它了。所以都在想新的办法。同时又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中国实力连年高增长大幅度提升。第一个大的变化我们成为这个地区第一或者第二大贸易国,但是我们这个市场是不完全的,结构不利。第八年日本不一样,日本是建立在贸易投资相连的网络上,我们是她的第一大市场,我们得出口是制成品。进口资源产品人们叫殖民主义经营模式。越出口越多越担心。没准那一天我们得资源就没了,没了我们还出口什么,因为我们得模式和日本不一样。我们是靠引进迅速发展起来的制造业能力和经济总量。我们外资是制造业的主体,你要走出去外资不是走出去的,因为它有全球地区分工。它不会走出去,走出去是中国本土的企业,我们走出国有大企业他们去干什么了去挖矿去了。别人批评我们是典型的殖民主义。我们制造业出不去,出去规模很小,制造业出不去,对他们的扶植就比较弱。越是弱的国家,越是依赖中国的国家,给我们的逆差越大。他们进口我们得多向我们出口的少。这样一个结构造成我们很尴尬的地位,公共市场,公共发展的能力,有缺陷的。第二就是政治因素随着你的影响加大,大家都在思考未来,究竟要建一个什么样区域关系,一般来说一个大国,中国来说不愿意搞一个区域合作的框架。大国最不愿意受别人控制。小国愿意,因为中国块头太大,和中国建立这样大的,担心IPK由美国主导。一样被美国主导。担心被中国主导,所以就不愿意。第三为了平衡利益,就拉外力来制约中国的影响力。美国重返东亚,邀请美国俄罗斯加入。这个东亚分会等等。现在又出现一种新的情况东亚合作方向,连续两年我写了三篇文章,东亚合作的思考。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路子。来使这个进程走下去。我们也需要这个进程,我们眼睛不光盯着东亚。过去我们盯着东亚是因为美国 使我们主要压力。但是东亚使我们主要的市场。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需要一个大环境。发挥综合的影响力。我们泛合作组织下了很大的功夫,外界可以看得很清楚。我们也没有眼睛只盯着一块,我们也没有主导我们周边。这样一个多层框架。最大的变化原来我们推动统一的制度的变化一个大思路来转变这样一个框架。这个多层框架是我们将来发展的前景,而不是向我们这样欧洲显示给我们,一个统一的这样一个框架。这是第一点开放性。发展这样的方向不意味着失败,第二个是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坚持不懈。走可能走通的路,哪个走通就往那走增强我们得实力。加大我们得推动的力度,比如说中日韩,都承认,是我们有巨大的影响力,才达成这样的共识。建立秘书处。尽早启动谈判。达成共同安全的合作框架。从这些说我们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务实。近些年来我们也就纯粹的贸易市场准入关注到多层关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我们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对一个大国来说我们是一个很特殊的大国。周边被几十个国家包围着,直接的间接的。东边是大海,往西往南都是陆地。这一路都不通,你要建设一个放射状,能够连接外部基础设施网,海陆空对你来说是最大的力量。这些年我们在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三个我们作出投入来关注后期的国家的发展。因为我们很矛盾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提供紧急援助,提供发展援助不在他的责任之内。我觉得加大这方面的投入,通过这一系列努力,中国崛起带来了经济政治社会新的挑战,我们是想不到的,到去年上半年我们还感觉良好。希拉里来搅和,好像形式大变。后来钓鱼岛了,越南了都不稳定。中国的外物环境恶化。我觉得应该做实事求是的分析,我觉得大局未变。要有信心大战打不起来,越南真要跟中国打一仗么,中国准备跟越南打一仗么。这些都是摆在现实的一种根本利益的考虑。我还觉得这个问题要有两个东西把我住,基本上完了。来了正好。第一个要把握住我们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和平历史环境。不可头脑发热。第二要理解对方的关注。挺难理解别人的。特别向我们这样受过各种各样的欺压更难理解,所以更多考虑综合利用,别人的关注来谨慎处理。我就讲到这吧。
 


地址: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博路1000号 邮编:150028 电话:0451-58670434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ICP备11001830